当前位置: 首页 > 可行性报告

文创产业园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01-12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1.政策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4.2%,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14%,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和新引擎。同时,一批领先企业和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的坚实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共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后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中共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是确定发展理念、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监管的基本要求,发出了强烈的政策信号。


按照《国家“十三五”《文化部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最后,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2018年文化产业将进入按规定推进的关键时期,必将迎来更强大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将继续成为关注和受益的焦点。


2.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民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型和创新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促进世界中国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总量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益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三五”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决定性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驱动力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准备出发,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型新常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国特色新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带一路”深入实施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文化 ”“互联网 ”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空间更大。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文化信心,增强文化意识,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率,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为项目发展建设政策保障“快车道”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领域,但归根结底,它离不开知识和智慧的投注。虽然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中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近年来,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涉及税收、金融、土地、金融、工商等优惠措施,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由来“快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文化产业能源和资源消耗较少,但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包含新的动能,具有创造力、领先、低消费、可持续、转型、结构调整、扩大消费、促进就业的特点。


河南文化产业乃至发展前景良好


河南作为中国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从夏至宋三千多年来,河南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鼎盛时期和辉煌。河南是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大。悠久的历史训练锻造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正根、正道、正宗、正统”,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是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


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部。庙底沟文化首次确立“史前中国”地理范围。从全国发掘的庙底沟类型遗址来看,庙底沟文化类型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移民到周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使西至甘青、东至海岱、东北至内蒙古、辽宁、南至江汉“庙底沟化”在这个过程中,庙底沟时期的文化浪潮几乎席卷了中国的一半以上,这与商代的政治和地理范围惊人地相似,为夏商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地理和文化基础。此外,这一时期是传奇“三皇五帝”因此,学术界将其视为炎黄部落的鼎盛时期“史前中国”——也就是说,庙底沟遗址就是“史前中国”代名词,更加开放“史前中国”研究密码“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由来提供了可能性。


“庙底沟,不一般‘沟’,她是‘史前中国’的代名词!她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源泉,是史前中华文明进程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家园。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未完全发展的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孕育了独特的先天条件,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这一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为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魅力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和支持作用,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3、项目发展前景良好,促进项目建设


1)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文化服务形成新供给。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在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均地区总生产价值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即将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需求加速升级,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重点和突破。


2)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文化产业新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表现形式、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便捷、经济、多渠道的技术平台,以创意和新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内容、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内容产业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为经济植入新基因,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创业带来广阔空间。


3)金融资本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文化企业的新飞跃。国家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发挥金融政策、金融政策与文化经济政策的协同作用,为文化企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提供大量资金,为新兴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提供风险资本。在金融资本的推动和整合下,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将进一步加剧,产业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随着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深度整合,私人资本雄厚,资本市场活跃“航母级”大企业在众多文化企业中脱颖而出。


4)文化产业跨境一体化扩大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随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建筑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的跨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元素越来越融入相关产业,文化已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它是一个大型制造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是“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和“河南智造”转型提供强大的引擎。


5)“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机会。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文化“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的外部出口和影响力。甚至在那里“一带一路”未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将继续扩大,文化企业参与海外竞争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加。


4.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措施。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促进文化成果转化为商业资源,才能充分获得文化产业的效益。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建立文化产业链,努力扩大和扩大规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在短时间内引领全国,赶上西方国家,我们必须建立一些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文化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以庙底沟文化和彩陶文化为基础,建立完善高效的文化艺术产业链,推动文化艺术经济增长和持续稳定。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河南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


5.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文化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影响并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作为现代城市的灵魂,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繁荣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空间条件限制和反复破坏的情况不同,艺术博物馆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在建设现代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扩大和加强庙底沟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公司一致同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和建设庙底沟文化产业。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平行的最终目标。


6.项目建设将有效推动区域新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升级


目前,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和扩大新动能,加快新经济发展。


新经济是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伴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变革“互联网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产业、新技术、新形式为代表。新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增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新需求,而且可以培育和扩大新的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大众创业创新”,只有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托举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


通过项目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增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消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特色经济产业的良好快速发展。


7.需要扩大就业,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其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本项目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服务,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为社会直接间接提供5000余个新工作岗位,为当地社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8.项目优势明显促进项目建设


1)位置:国家旅游局将位于西安、洛阳两大旅游热点城市之间“黄河游”相反,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魂”河南河南 省骨干旅游线路的中心环节之一“大黄河游”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发“大黄河旅游带”最西端,是的“大黄河游”起点和前沿。与此同时,西接陕西渭南市,北接黄河与山西运城市、临汾市相望,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旅游区位十分优越。


2)交通:距Xi、洛阳、运城机场200 公里、110公里、50公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 国道横贯东西,209国道贯穿南北。郑(州) Xi(安)快速客运铁路在建设中穿越全境,黄河公路大桥连接豫晋两省。即将实施的三(门峡)浙(川)高速公路开通豫西南通道,东行800公里。已成为豫晋陕交界处的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


3)文化资源: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陕西世纪50年代,陕西县发现的庙底沟遗址是中原新石器时代的积累,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3900年)有2个房屋遗址和168个洞穴,房屋内也发现了火池。出土工具以切割器、刮刀、石刀、石铲为代表。陶器大多是红陶器,也有少数黑陶器、灰陶器,绘画主要是黑色的。


庙底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其独特的彩陶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一股非常壮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面八方传播,对南方两湖文化差异明显的地区也有很强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穿越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些装饰主题的传播,更是这些装饰中象征意义的认同。从彩陶到两湖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趋势,这是统一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三、项目市场分析


3.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3.1.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和不足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人们对更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多样化、高质量、跨境文化产品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未来十年文化媒体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渠道,媒体公司轻资产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质量、转型、效率提供有效支持。


2017年9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产业最新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亿元.0%,占GDP4.14%,同比增加0.17个pct,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逐年增加,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


图3-1:2011-2016年占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份额GDP比重


从行业类型来看,2016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89亿元,比去年增长7亿元.6%,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38%.6%;文化批发零售增加值2872亿元,增长13亿元.0%,占9.3%;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6024亿元,增长17亿元.5%,占52.1%,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此外,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属于文化服务业的文化娱乐支出占总消费支出4.7%,高于2013年4.4%进一步优化升级文化产业结构水平。


图3-2: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构成

图3-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增长率比较


根据十九大报告“互联网 ”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新媒体文化业态将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以“互联网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速。2017年上半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7%,以“互联网 ”2017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速最快H1同比增长32.7%,较2016年增长4个pct,文化产业增加值占7.7%。


图3-4:2017H1.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收入增长


3.1.2 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


1.分析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结果表明,北京排名第一,上海排名第二,江苏排名第三,浙江、广东、山东、四川、天津、江西、辽宁排名前十。


表3-1:2016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


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与2015年相比,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前五名省市与2015年保持一致,但排名发生了变化。北京超过上海,再次排名第一;天津的科研环境、公共环境和文化资源得分大幅上升,三年后再次进入全国前十;辽宁也进入前十,其中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社会影响力排名第一;在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和江西外,其他省市位于东部地区。从数值上看,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平均水平已达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2016年指数增速与2015年基本持平。


指数从2010年到2016年的变化趋势。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基本呈现正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8%,“反映了文化产业在经济低迷环境中逆势上升的特点”。


从六年增长率来看,连续六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普遍快速增长。2016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分析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中西部省市进一步提高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处于较高水平,难以大幅提高增长率。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结果表明,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北京再次超过上海,排名第一。


从2016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年73年,中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的文化消费环境已经存在文化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逐步提高,消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方便,为居民的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区域角度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十,七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四川和内蒙古首次进入中国西部十大。


从城乡角度来看,与2015年相比,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总体情况仍优于农村居民,差距较2015年进一步扩大。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较2015年有所上升,女性文化消费综合指数与2015年基本持平。其中,女性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一级指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水平远高于男性,这表明女性一直热衷于文化消费。


此外,在国内外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选择上,国内文化旅游、游戏、国外电影、动画依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2015年相比,国产电影、动画、游戏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均提高10%%左右。


2013年中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为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最快,平均增长率为11.33%,2014年上涨后,文化消费意愿指数略有下降。2014年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下降后,大幅提升。


3.2 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分析


3.2.1 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决定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殊的特征,体现在文化艺术在不同时代、历史时期、民族、国家、地区的发展上。


1.文化艺术发展的传承特征


文化艺术作品及其所涉及的主题、主题、风格、技能、语言、色彩、工具、方法、审美和信仰都是继承的对象。同时,文化艺术的继承不能与时间、空间和其他因素构成的继承条件和背景分开。直接或间接的继承人作为文化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文化艺术形式的继承都有其基本风格和延续方式:基本风格表现为特定社会结构中长期历史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即可听、可见、可感的文化艺术特征;延续方式包括继承人、继承时间、继承空间、继承审美、继承模式等主要要素。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流动历史和适应社会文化过程的结晶,包括继承历史传统的内容,以及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文化环境,突出公众的决定性参与和继续的决定性作用。


2.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特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文化艺术的表达技术不断创新,值得肯定。文化艺术需要继承,但更需要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创新。


首先,文化艺术的创新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使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文化艺术性和创新性,其扩展一般是指所有文化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纵观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到20世纪出现的许多文化艺术学校,每个时期的新主义和新思想趋势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跟上《纽约时报》的步伐,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价值。对于文化艺术创新,目前应注意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牢牢把握民族命脉,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例如,京剧早期的发展,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春台“四大徽班”,除了唱徽章,他们还融入了昆曲、吹腔、四平调、木棍,然后加入了秦腔的演唱方法,后来湖北西两黄色为京剧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这是表演艺术家相互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牢牢把握民族文化的特点,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才能原创、不可替代。


其次,要跟踪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在国外使用。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中世纪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文化艺术吸收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更加重视人文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人类文化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领先作用。徐悲鸿早就提倡中西融合。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提出:“古法之家守之,垂绝者继之,不好者改之,不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用者融之。”西方当代艺术强调,在创新的同时,要面对生活,体现对当前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各种创新应该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创新。各类文化艺术学科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文化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应大胆探索和积极推进。如今,新媒体艺术已成为《纽约时报》文化艺术发展的主要热点。艺术家们试图以各种方式交叉、渗透和重组各种文化艺术媒体,并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同时,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艺术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3.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特征


文化艺术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体系中相对独立。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受到发达国家的冲击和挤压,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国际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的实际考验,因此需要形成国际视野,探索文化艺术的民族化和国际有机统一之路。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民族化,但也需要多样化、国际化。不仅要注重国内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注重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化,积极借鉴国外文化艺术理论和实践成果,使我国文化艺术发展融入国际趋势,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国际文化艺术市场。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艺术大国,这就要求中国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控制,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实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实施国际发展战略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加强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艺术技术项目,学习国际一流技术,掌握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理论和实践成果;二是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三是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


总之,要不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覆盖面,有步骤地利用各种手段向国际国内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艺术与资本的整合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促使我国的文化艺术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4.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特征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目前,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经济和市场是分不开的。市场无疑是文化艺术存在的基本条件,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可以说,资本已经参与了中国文化艺术生产的整个领域和过程。文化艺术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普通商品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环境中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流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目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和消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文化艺术创作主体与市场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只有勇敢地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才能更好地激发文化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灵感,创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经理,政府必须改变观念,在文化艺术市场化过程中积极提供政策保障,尊重市场规律,完善人才、技术、管理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使文化艺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


3.2.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影响着社会生活。


文化艺术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软实力的具体组成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服务、形象传播、社会和谐等非物质因素。在许多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下,城市软实力是一种复杂结构的系统外观,主要以文化艺术为载体。城市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和民生问题上,除了全面提高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还体现在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城市文化、城市艺术氛围等城市文明建设中,体现城市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


文化艺术在城市之间的社会交流中起着应有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每个地方都可能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城市地方文化的纵向延伸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历史文化特征,强调主题和系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模式,有助于给城市贴上历史标签。通过城市景观的历史文化传播,人们可以增加对城市的认知,使城市文化充满时代感。水平借鉴外国文化,使城市在外国文化交流中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开展区域文化展览、传统节日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主题联合活动,帮助国际人士和外国人系统了解中国(本地)文化。文化共享、资源整合和网络时代的影响,地球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变成了今天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小,交流更方便。各城市之间的文化共享和资源整合更有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软实力。


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在于更好地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积极传播更真实的城市文化信息,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呈现和表达,避免人们对城市文化的歪曲理解。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未来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为城市和谐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3.2.文化艺术影响社会文明


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不仅取决于社会在经济上的成就,还取决于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


1.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所反映的文明


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是指城市固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建筑、雕塑、户外艺术设计营造的特定氛围,以及城市艺术表演活动辐射影响人群营造的氛围,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形象由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特色标志、独特景观、自然风格组成,是最直观、最生动、最生动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反映了城市文明,反映在城市隐形文化艺术氛围中,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


2.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对提高城市文明度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自己的生活空间,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特色景观、独特的标志、自然风格等。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雕塑、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提升。许多城市标志性建筑、雕塑或城市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名片,大大提高了城市文明,艺术城市环境将给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发展是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这些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不可避免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城市文明的健康、积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明,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历史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演变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有时对社会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有时反映为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殊影响应该从文化艺术的研究中看出来。


3.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随着沟通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未来将逐渐出现整合的趋势,行业边界将不再明显。文化、旅游和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出现深度旅游。同时,将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建筑装饰材料中,文化与制造业的结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内容,而且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所依赖的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内容生产和存储的云、传输渠道的互联网、终端的功能和多屏幕。目前,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设计、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信息化时代的新业态,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根据中国近十年的文化消费支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除了解决食品、服装、住房、交通等基本生活需求外,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将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物质消费很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快速增长,但精神文化消费的支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消费结构的前三次升级是基本日用品消费、彩电和冰箱消费、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将转变为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消费品,文化消费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加,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绝对水平仍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带状发展”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带状发展”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区域环分布,取而代之的是线性带分布、文化产业有机市场配置和整合的诸多要素,突破行政区划和产业分类的障碍,最终实现国际生产、交流和消费的双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现有空间布局来看,主要有潜力的文化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


2015年,文化产业受到资本的高度关注。现场文化行业的上市公司受到资本的追捧,现场文化产业的并购热点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供血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文化媒体行业共有166起并购事件。除23起未披露并购金额外,其他并购总规模已达到1499.同比增长50亿元,04亿元%。


预计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未来五年(2017)4万亿元-2021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32%,2021年增加值将达到5.4万亿元。


3.4 中国文化旅游业发展


3.4.1 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在饮食、生活、娱乐、文学艺术、宗教、思想、民俗等三个文明体系非常不同,文化异质性是文化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际游客在中国文化旅游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十三五”在此期间,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正常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电力转型需要增强内需消费的驱动力,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释放人们的休闲需求,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从行业本身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畴,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方向、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大型产业。在消费者需求方面,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的新时尚。


表3-2.总结文化旅游业相关政策


文化旅游业发展阶段:


图3-五、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应运而生。


图3-六、文化旅游景点区域分布


随着中国文化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数据,2015年在建旅游项目2057个,在建旅游项目404个,投资100多亿元,投资185个。比去年增长了10个.5%;全国旅游总收入约34200亿元,比去年增长13元.1%。


3.4.二 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世界上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世界创意经济每天产值220亿美元,为5美元%年增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但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而且开始成为各大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文化“深度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旅游已经从传统出发"走马观花"以文化为主题的观光游向“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闲游”以世界遗产为核心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发生了变化。


文化深度旅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遗产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遗产旅游”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英国遗产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收入高达260亿英镑,几乎成为旅游业的支柱。


3.5 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2018年省、市的战略部署和2018年文广新工作“建设文化高地”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继续推进“项目、品牌、产业、课题”四大驱动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早期中国文明走廊,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区,建设广播电视网络,推出一批优质文化产品,加强文化市场保障“六个一”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八个方面”、推进“六大提升”。


着力在打造“早期中国”文明走廊建设求实效,以启动“百年仰韶”以工程为重点,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和文物管理能力。


重点建设广电舆论宣传体系,重点开展“评选2017年十大文化事件和十大文化人物”、“重振萧函雄风,文化在行动”等大型宣传活动,提高广播、影视网络舆论宣传能力;努力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战略突破,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实体,提高国民经济比例。


3.6 项目市场前景预测


3.6.1 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根据项目建设计划,预测未来游客的发展规模。在预测项目未来游客规模时,应充分参考以下因素:


促进市场发展的因素:


1)大型项目的启动效果和庙底沟文化创意园区的全面开发建设。


2)庙底沟文化创意园广提高了庙底沟文化创意园的知名度。


3)文化旅游线路的结合和大型节日的势头将使游客数量在短期内爆炸性增长。


2.抑制市场发展的因素:


1)休闲环境容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客流。


2)周边其他同质旅游目的地分散本区客源。


3.6.2 预测旅游消费水平


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项目现状。


2.主要客源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


3.主要景观的项目开发战略、建设和生命周期变化。


4.文化消费的比例随时间而变化。


5.社会旅游消费热点的变化。


6、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根据项目的战略部署,在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前两年,由于项目知名度低,功能不完善,消费者数量不多。随着项目二期工程的完善,项目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3.6.3 游客规模预测


根据对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分析,综合考虑各规划期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要求,预测游客规模的年际变化。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略……

                       

木塑型材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