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 园区规划

济宁经开区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的简单介绍

07-05
济宁经开区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

掌上济宁讯(记者 马锐青)21日上午济宁经开区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新闻发布会济宁经开区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介绍济宁经开区“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果及“二次创业”活动有关情况。

经济发展方面

“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果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6亿元,年均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6亿元,年均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21%,居全市第5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358元、18565元,年均增长5.3%、7.7%。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共实施重点产业项目50个,完成投资230亿元,3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稳步推进。建设标准厂房100余万平方米,中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6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高端装备环保产业基地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北方教育装备产业园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完成主体建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6年的8.2:64.0:27.8调整为8.4:60.6:31。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共组织两次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一高两新”产业定位。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增加值年均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8家、达到73家,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91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强劲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亿元、是2016年的2.1倍。服务业发展活力迸发,8家公司投入运营,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9%。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10家增加到21家,省级研发平台由4家增加到16家,市级研发平台由15家增加到38家。16个项目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欣格瑞近零排污缓蚀阻垢剂产品列入山东省创新产品目录。引进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4名,其中,顶尖人才3名,“长江学者”1名。积极推进济宁科创中心、中科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等人才平台载体建设,统筹力量为经开区发展聚集人才。与山东省产研院和济宁市产研院共同推进中科产业化基地,落地了薄膜太阳电池、超高速激光熔覆、伺服电机等8个产业项目;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共建济宁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紧密对接新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实现成果转化。

“二次创业”的有关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经开区“二次创业”起步之年,经开区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13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十年两个翻番”。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全力抓好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运行监测与企业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骨干和困难企业的分类监测,及时掌握工业用电月度供求变化、重点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变化等,不断增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准确性。加快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运用好“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加快推进低效低质企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推进闲散低效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现有企业技改扩规。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对今年已列入“三重”工作清单的7个技改项目加快推进。

聚力攻坚重大项目,持续增强规模实力。紧盯高质量发展、“新基建”等省市政策,继续围绕“一区五园”产业定位、城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策划包装一批项目。狠抓项目推进,抓好“一区五园”建设。强力攻坚总投资106.5亿元的6个市挂图作战项目,确保按时完成。全力推进今后五年实施的75个总投资360亿元的重大项目,严格落实项目“三张清单”,建立“五位一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体系,抓实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

聚焦“一高两新”,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山东光大、伟龙食品上市,做强神力索具、中科泰阳等龙头骨干企业,遴选美天为华、纳鑫空调等企业,打造“隐形冠军”“单打冠军”。高点突破攻坚项目。坚持“三个转变”理念,精准引进建链、壮链项目,力争落地亿元以上“一高两新”产业项目40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3个以上、过50亿元项目1个。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远东电缆、广东海大等500强项目落地,力促韩国世进环保设备、美国爱默生电梯等外资项目签约。强化产业“数字赋能”。高标准编制智慧园区规划并启动实施。加快新基建设施建设,年内实现各企业事业单位、社区5G全覆盖。加快神力索具、金牛重工等技改项目智能化工厂建设,推动企业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链上云。加快神力、爱克森等智能化工厂示范项目建设。年内建成新能源充电桩200个。力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2025年产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4.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2025年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70%。

坚持创新驱动,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科技企业雁阵工程。从小中大三个层次,研究制定培育措施,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高新成长型企业、打造产业领军型企业、壮大行业龙头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从行业共性平台和企业自建平台两个方面,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科技支撑作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从“引、留、用”三个方面,完善科技人才支持措施,引进集聚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力争到2025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3.5%,高企数量、省级科技人才工程项目、平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据记者了解,经开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有如下几个思路:

一是打造“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经过“十三五”期间发展,经开区已具备发展高端服务业条件。计划高标准建设4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全面对标苏州工业园区,接轨最高标准、最佳模式,与苏州中衡设计院商讨合作,合理确定道路管网、生态绿地、空间布局、城市色彩等。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立足经开区交通便利、产业聚集、服务高效等优势,全力招引总部经济、金融、科技、商务等服务型企业,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把中央商务区打造成西部新城的窗口和门面。

二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经开区制造业企业优势,选定分离试点企业,培育发展科技研发、设计策划、营销贸易等生产服务业,促进经开区产业集群由“生产制造中心”向“制造中心、营销中心、技术中心”转型;同时,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主辅分离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

三是强化物流产业支撑作用。作为鲁西南重要的物流基地,未来将充分发挥大运河铁水联运优势,加快物流业发展。加快推进顺达港智慧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拟建设第二期集装箱码头,规划为通用和多用途码头,用地面积7.2万㎡,新增1000级泊位4个;推进济宁经开区商贸物流园铁水联运智慧港口建设,以“大产业、大商贸、大物流”打造高端特色物流产业城,发展运输机械、钢铁、农资、煤炭等大宗货物的综合性物流产业基地。

人力资源方面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果

全面完成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十三五期间,聚焦主责主业,构建“党工委(管委会)+”新型运营体制,将原有26个机构、部门整合为10个。新聘人员实行扁平化管理,全体人员平均年龄39岁,本科以上学历达80%,研究生学历占27%,新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组建了区域经济与战略规划专业委员会和投资促进专业委员会,全面承接管委会剥离的开发运营职能。2019年和2020年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济宁经开区先后排名33位、22位,向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就业创业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经开区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省、市就业创业政策,强化在就业创业领域的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举办了三届创业创新大赛,承办了全市第五届创业创新大赛和第二届中小微企业高层次人才峰会。在2020年第四届全国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中,济宁经开区王耀明博士团队项目荣获三等奖,实现了济宁市国家级创业大赛上的历史性突破,2020年12月,经开区“双创”孵化基地获评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获得3000万专项奖补资金,为全市唯一一家。这个月中旬,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创翼之星”创业创新训练营活动,启动建设经开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生态,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人才工作取得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项目”工程,探索出“四链合一”路径,推进人才机制体制改革,推行“1+1+N”人才包保服务制度,高标准建设济宁中科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到目前为止,共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2人,高层次人才团队21个,硕士以上研究生175人,培养出各类市级领军人才18名,新增各类省级平台载体14个,市级平台载体26个,在国内重点城市建设了3处“人才飞地”。

民生保障工作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新冠疫情期间,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累计为区内企业减免社保4000余万元,减免医疗保险370万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2020年底,经开区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不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开展了全民参保计划,施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扩面专项行动。此外,经开区农民工工资支付、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农民工培训等民生领域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多次获得满分或全市第一名。

“二次创业”工作计划

下一步,济宁市经开区将对标徐州、潍坊先进地区,在全市“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势突破”的大热潮、大背景下,树立“打长铺”思想,瞄定经开区“三年翻番、五年倍增”的总目标,以“长牙齿”的硬举措,坚决扛起西部新城建设的政治责任,为全区更好落实“十四五”规划、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树牢发展思维,巩固好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紧紧围绕“人、财、物”三个关键点,巩固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成果,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用好考核这一“金钥匙”,全面推行开发区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科学KPI考核体系,将开发区改革持续推向纵深。同时,按照林书记“六个标尺”“三个导向”的要求,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度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对照“十三个有没有”的标准,抓实干部作风建设,全力推动我区重点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就业创业攻坚行动。注重就业创业关键环节品牌提升,推行“大柜员制”,设立“一窗通办”服务大厅,为创业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家门口”服务。常态化举办“创翼之星”创业创新训练营活动,争创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国家级创业大赛突破行动,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级创业创新大赛,成立专班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紧扣双招双引,增强园区发展人才支撑。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力争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分支机构、研究院;鼓励中介引才,瞄定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才,力争突破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培育瓶颈。实体化运作济宁中科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委派1名市产研院副院长和1名区科级干部到中心工作,扩大与省、市产研院合作效应,利用好2亿元产业基金,推动国内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坚持民生导向,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牢记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新要求,持续优化好民意“5”来听行动,统筹好民生保障“一盘棋”,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民生保障。加大医疗保险费征缴、发放管理,加强基金管理与反欺诈力度,实现规范运作。健全区镇经办管理服务网络,推进医保经办下沉延伸服务,成立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小组,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失业职工待遇保障,提高失业金发放标准,为失业职工按月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

招商引资方面

“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果

“十三五”期间,经开区累计落地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5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269.7亿元。2019年省“十强”内资到位20.7亿元,获得全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单项奖”,2020年完成省“十强”内资到位48.68亿元,超额完成市级任务的150%以上,完成外资到位4421万美元,超额完成市级任务的126.3%,完成进出口11.86亿元,同比增长104.1%,在全市综合考核双招双引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排名第4。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在新的考核体系下,2019年全省160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考核排名中,经开区获得全省33名好名次,较以往前进了67个位次,2020年前进11个名次,获得全省考核第22名,取得历史性突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经开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一是筑巢引凤,高标准建设专业化园区。为解决企业多,土地少,签约多,落地慢等招商难题,经开区通过专项债、央企EPC+F、社会资本参与、园区运营商引进等方式,分功能、分产业规划建设标准厂房60万㎡,实现了项目签约即落地。“十三五”期间,启动建设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教育装备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6个;节能环保产业园,招引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个,包含水处理、大气处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其中菲特煤泥处置装备、华屹建筑设备分别取得全国首台套项目,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集群集聚;教育装备产业园,是教育部、广东同天、经开区共同打造的北方教育装备产业集聚基地,目前7.8万平方米项目主体已建设完成,总投资9亿元的佰乐天LCM显示模组、碧桂园·云蝶智慧教育科技产业园等9个项目已经签约,即将落地。

二是科技招商,通过科研院所合作拓宽信息渠道。近年来,经开区不断加大与中科院、省市产业研究院所合作,与市产业研究院合作成立了一支2亿元产业基金,截至目前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合作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荣获国家级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全省大赛特等奖,实现了我市在该类大赛的历史性突破。中科中美激光熔覆项目,自主研发的整套装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首次出口欧洲。

三是市场化招商,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招商队伍。2017年设立2家区属国有平台公司,专门从事专业化招商服务工作,4年来,培养出了一批懂招商、会谈判、知产业、善协调的综合性招商人才。截至目前,两招商公司先后为经开区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162亿元,重点在谈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292亿元。

“二次创业”工作思路

瞄准“一高两新”,持续招大引强。“十四五”期间,聚焦我市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坚定不移以“一高两新”为招商重点,确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招商驻点三大重点区域。紧盯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50强、大型民企、上市企业等,跑部委、跑省厅,捕捉重大项目投资信息,突破重大产业项目;联合高校和产研院所突破高科技项目。确保到2025年落地“一高两新”主导产业亿元以上项目150个以上,落地中科院成果转化项目50个以上,投资过百亿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

围绕“一区五园”,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一区五园”载体平台作用,以中北锂电、中亿石墨烯、乾钢金属新材料、欣格瑞水处理等项目为龙头,以“建链、壮链”为突破口,从“招项目”到“招产业”转变。争取到2025年,落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50个以上,智能制造产业项目50个以上,打造中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两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对外开放。规划设立日韩招商办事处、欧洲招商办事处,大力引进制造业外资项目、龙头外贸企业。今年重点攻坚1亿美元的香港AI智能产业园项目、5000万美元的香港半导体等5个制造业外资项目落地,同时,加快日韩外资项目资金到位,全年共实现外资到位1.5亿美元以上。力争每年外资到位实现50%以上增长,外贸进出口实现30%以上增长。到2025年,新增外资企业6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额达到80亿元以上。

实施“陪跑计划”,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招商项目“陪跑”计划,陪伴企业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直到企业纳统入规、专利获批、高企申报、纳税达标。同时,依据招商成果,继续扩大标准厂房建设规模。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建成标准厂房不低于40万平方米,到2025年3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使用,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产业协同专业化园区6个以上,通过“二次创业”,全区共同努力,争创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社会事业方面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果

教育工作

“十三五”期间,经开区教育事业快速均衡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经开区投资近10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薄”工程中完成校舍建设3.0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建设1.29万平方米。投资4.3亿元新建经开区高级中学一处,投资近4亿元新建了新河九年一贯制学校、鲁寨小学、楼张小学等6所学校及改扩建疃里三中、疃里四中2所学校。通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扩建幼儿园11所。教育教学不断实现新突破。经开区高级中学全面委托北大新世纪集团管理,设计规模6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3000人。师资力量雄厚,硕博学历比占70%。2019年秋季第一届高中招生300人,2020年招收新生1000人,学生交公办学校费用,享私立学校服务,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经开区教育教学综合评估跨进全市第一方阵,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经开区共计招聘674名编制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约16%,本科学历占比约60%,学科短缺教师得到及时补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力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性不断推进。将民办普惠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资助政策和营养餐改善计划,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和“教育资助全覆盖”的目标。全面实施平安校园“素质固安”工程,大力推进校园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保安配备、一键报警、视频监控、护学岗设置四项工作百分之百。

卫生工作

一是逐年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完成3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两镇卫生院均增设国医堂;疃里中心卫生院新挑河分院和济宁市中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全权委托济宁市中医院管理,使我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市中医院三级医疗服务水平和一级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12家村卫生室分别达到市区级标准化建设水平。二是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重大突破,疾控中心得到了市编办的批准。三是民营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增民营医院4家,群众在家门口有了较多的看病就医的选择。四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免费义诊、健康讲座等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促进了“健康经开”的发展。

民政工作

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工程,2017年以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95341户,发放救助资金3736.58万余元。为全区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资金累计626.727万元,为151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孤儿和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69.29万元。

不断加大双拥工作力度。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抓,2017年以来发放退役士兵一次性自主就业金210万元,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1736.37万元。安排67名重点优抚对象进疗养院疗养。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3275个。组织退役士兵参加招聘会150余人次,为下岗失业退役军人安排公益岗位25人。21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全部安置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有效解决退役士兵就业问题。

文体工作

五年来,我区持续深入开展“万场演出惠民生”、“千场大戏进农村”、儒学普及推广等活动。为农村书屋补充更新图书累计近5万册。完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

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推进教育稳步发展。“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教育设施投入。2021年完成高级中学非3P项目建设;启动九年一贯制新河学校小学部建设工程和疃里二中二期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建设工程;完成区中心幼儿园新建工程,规划设计15个幼儿班,学位450个;年内计划完成4处中学、4处小学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以上,普惠率达到80%以上,公办园幼儿在园人数达到50%以上。根据教育规划,“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幼儿园2所、十二年制民办学校1所、职业学校1所。

二是继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完成6所实际卫生室标准化建设,9所区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所卫生院达到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建成中心村卫生室6个。省级卫生村占比达到60%。启动哈工大智慧医院建设,启动两镇卫生院迁建工程和区疾控中心建设。全部完成省级卫生村建设。

三是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2021年启动马集敬老院扩建工程和养老中心建设。达到每千名老人14张养老床位标准。“十四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养老产业,2025年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养老床位标准。

四是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好各项文化活动和比赛;加大对书屋图书补充力度。逐步建成区、镇、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