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 产业规划

包含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的词条

07-02

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辖16个镇,总面积1002.71平方公里。辖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312国道、福银高速和西平铁路穿境而过。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王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风味独特,并有酱辣子、豆面糊等多种中华名小吃。

概述

乾县位于渭北高塬南缘,是举世闻名的唐乾陵所在地。全县辖16个镇,1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256 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58 万人,总面积1002.71 平方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具有依南带北、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312国道、福银高速和西平铁路穿境而过,107、209省道及周边县市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

地理位置

乾县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处北纬34°19′36″--34°45′05″,东经108°00′13″--108°24′18″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东邻礼泉县,西接扶风县,麟游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北临永寿县。

自然气候

乾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无霜期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

旅游景区

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气势雄伟壮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

乾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是在唐陵陪葬墓的遗址上建立的,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掘的唐永泰公主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发掘最早、级别最高的一座大型女性墓葬。它还是陕西组建的第一个专门保护帝王陵墓的文博单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全国同行当中也是最早的一个。以乾陵博物馆为代表的陵墓博物馆构成了陕西遗址博物馆的主体。乾陵博物馆是在唐陵陪葬墓的遗址上建立的,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掘的唐永泰公主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发掘最早、级别最高的一座大型女性墓葬。它还是陕西组建的第一个专门保护帝王陵墓的文博单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全国同行当中也是最早的一个。以乾陵博物馆为代表的陵墓博物馆构成了陕西遗址博物馆的主体。

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墓区现已建成博物馆,展览墓中出土的文物。

乾陵黄土民俗村

黄土民俗村所占地据传是唐代建造乾陵时能工巧匠的居住遗址,后经修葺,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休闲避暑之地。乾陵黄土民俗村长达2000多米的黄土“龙洞”蜿蜒曲折,犹如地下长廊,间隔有序地陈列着关中地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婚丧嫁娶、寿诞庆典、传统礼节、节令活动、文化娱乐、集市贸易、农耕狩猎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实物或塑像,并在“龙洞”长廊中设有地下餐厅,内容十分丰 富,集中展示了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风情。

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

旅游指南

交通

一路途径:县医院、三眼桥、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阳洪、高庄、底陆陌、上陆陌。

早班:夏季发车6.50 冬季:7.00 晚班发车:夏季19.00 冬季:17.30

二路途径:桥梓口、北什字、南什字、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阳洪、校前、强家路口、灵源、苏坊、陈文、下场家、大王、西营寨。

早班:夏季发车 7.00 冬季:7.30 晚班发车:夏季 19.40 冬季19.10

三路途径:二中、南什字、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苏章村、祥符村、大杨村、杨善村、丰张。

早班:夏季发车7.10 冬季:7.10 晚班发车:夏季18.40 冬季17.40

四路途径:县政府、桥梓口、三眼桥、大市场、青龙、黑豹峪、南陵、陈家坳村、南北村、田家坳、靠山。

早班:夏季发车 7.00 冬季:7.20 晚班发车:夏季19.00 冬季18.20

五路途径:南什字、南门口、北仁村、南仁村、北巨村、药王村、大寨村、纪德村、杨龙村、闫家庙。

早班:夏季发车7.10冬季:7.10 晚班发车:夏季 18.50 冬季18.10

六路途径:二中、南什字、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阳洪、王铁、成家、习家、扬庄、山坳、郑马、河里范。西王庄。

早班:夏季发车7.30冬季:7.30 晚班发车:夏季19.10 冬季18.10

七路途径:桥梓口、北什字、南什字、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阳洪、校前、强家路口、灵源、苏坊、陈文、邓家、周南村、盘周村、高墙村、薛宅、薛梅坊、高家庄。

八路途径:一中、三眼桥、县委、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工业区、小留村、杨汉村、杨安村、杨定、姜村、田晁、康家。白落寨村、张家、蒲家村、小田村、田双村。

早班:夏季发车6.40冬季:7.20 晚班发车:夏季 18.40 冬季18.00

九路途径:县医院、桥梓口、北什字、南什字、乾师什字、东门什字、铜牛广场、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苏章村、双留村、永生村、留午村、小寨村、西天堡村、西小章、汉马村、马兰寨村、大马村。

十路途径:二中、南什字、乾师什字、东门什字、电力局、东新街、洲小村、北仁村、宇家、咸宁村、牛池村、神坊村、让村、苏村、姜村、田晁、大马村、北田果、连西村、三马村。

早班:夏季发车6.50冬季:7.30 晚班发车:夏季18.00 冬季17.00

注泔途径:客运站、大市场、裕华什字、东新街路警队、乾姜路口、收费站、好寺路口、阳洪什字、周张村、石潭、瓜赵村、刀陈、董家、红崖村、胡罗村、南羊牧村、贺家坳村、北羊牧村、注泔街道、南注泔村、北注泔村、北孔头村、西孔头村。

特产

乾州锅盔

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 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 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 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 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 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 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酸汤挂面

乾县挂面采用上乘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反复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两晌,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绸,状若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

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再用筷子捞成小撮,在甑笆上滤净水浇酸汤食用。调制酸汤十分讲究,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再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汤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鸡蛋饼、葱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

乾州酸汤挂面讲究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食后不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

乾县柿子

乾县柿子分为火柿、水柿两种,以皮薄、肉厚、味甜、耐贮存而著名。主要分布在阳峪、梁山一带。全县柿林面积12000多亩,年产量4000多吨,主要经销四川、青海、沈阳、广洲等地。

乾县豆腐脑

乾县豆腐脑采用颗圆子饱的黄豆用水浸泡、磨成豆浆,滤出浆水烧开,加入适量油根或石膏,使豆浆凝结成半固体,即成细白鲜嫩的豆腐脑。吃时用巴掌大的薄铜浅勺子舀入小花碗中,调上精盐、蒜泥、五香陈醋、酱油、油泼辣子。碗里红白相映,翻而不碎、搅而不散乾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区核心地带;味浓辣香,鲜嫩可口,诱人食欲。吃一口豆腐脑,咬一口乾州锅盔,双味俱佳,更有独特的享受。

乾县豆腐脑以刘甲子制作的最出名。他制作的豆腐脑采用天然水,黄豆一粒粒挑捡,浆用小石磨磨成,这样制作出的豆腐脑鲜白光亮,筋而柔软,调味后溢香可口。当年陈毅来乾县视察工作时,就是用他制作的豆腐脑招待的。如今乾县城乡各地随处可见豆腐脑摊子,豆腐脑已成为乾县普遍流行的民间小吃。

酱辣子

乾县酱辣子,乾州四宝外的又一特色食品。

要做好酱辣子,必须选准原料。

主料:子姜,红萝卜或者莲菜(切成小丁丁,越小越好),或者二者混合,千万不要用土豆(现在街道上卖的基本上都是土豆做的)。辅料:葱花,瘦肉,肉汤,豆酱或是“王致和”干黄酱(不能用面酱)。

炒酱辣子的程序:倒入适当的油,烧热后,加入葱花、瘦肉炝锅。然后倒入主料,边炒边加调料,盐、豆酱、及混合调料,炒至七成熟,加适当肉汤,炒至略干,没有稠汤为止。加入适当味精,以自己的口味加入少许辣椒面,辣椒面加入慢火焖一会,使辣椒熟点,拌均匀即可。(拌辣椒面时锅要远离火,不再炒)

历史文化

民风名俗

乾县布艺

布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如动物身上装饰性的花卉图案等都是通过剪和绣的工艺制作而成,布艺主要依赖于乾县传统的民俗而存在,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 乾县的民间布艺主要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裹肚”“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小孩的手腕上要扎五花绳,胸前要带香包,以辟邪健身。孩子过满月或者过周岁时,外婆要送虎头帽子,胖娃娃围涎,项圈,长命锁,手镯,布艺老虎,花衣筒袖,老虎枕头,狮子枕头,老虎和猪头鞋以示吉祥并求其保佑。过去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套子、鞋垫、门帘送给男方,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香包、针扎送给男方的亲戚朋友,让大家品评自己是否心灵手巧:小孩满月时,姑姑、姨姨要给娃娃送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肚兜、布老虎,为孩子消灾避难,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姑娘给心上人的绣品更是精细入微,寓意深刻。

莽塬战鼓

莽塬战鼓也叫“风搅雪”,是流传于陕西省乾县姜村镇姜村、白落寨等地的一种用来鼓舞士气、欢乐庆典、礼年祭祀的鼓舞艺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乾县姜村镇姜村一带,古周时属于姜子牙的封地。相传牧野大战时,商纣王大将哼将郑伦,鼻哼白光,吸敌魂魄,无人可敌;商纣王大将哈将陈奇,口哈黄气,令敌呆若木鸡,束手就擒。周文王将士死在哼哈二将手下的不计其数,战争进入僵持状态。这时,被尊为“师尚父”的姜子牙,一筹莫展,无奈之际,他回到了封地姜村,在此寻找破敌之策。他令人收集了99张牛皮和马皮,然后伐木制鼓,又令99名士兵,脱去军服,赤裸上身,奋力击鼓,时而鼓声铿锵,时而锣鸣铙翻,,响彻云霄,震耳欲聋;演习数日,百姓围观,起哄狂呼,击者闻之,锣舞铙欢,鼓声奔放,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让敌闻风丧胆。再与哼哈二将交战时,哼将闻鼓声跌倒就擒,哈将闻鼓声落魄,被哪吒刺死。从此,姜子牙演练的战鼓威名大震。由于姜子牙的封地在乾县肖河南岸台塬地区,所以人们把这种鼓叫莽塬战鼓。莽塬战鼓,鼓舞结合,剽悍激昂,既可催人奋进,又可祭祀庆典,深受老百姓欢迎。数千年来,姜村一带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姜子牙,一直将这种鼓演练至今。莽塬战鼓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端午香包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这是陕西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关中人爱把菖蒲、艾叶悬挂在门上,家家户户喝雄黄酒,吃棕子、油糕、绿豆糕。挂菖蒲、插艾叶、喝雄黄酒,都是为了“驱魔辟邪”,防止毒虫咬伤。棕子、油糕、绿豆糕,是这个季节的应时佳品,各家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相互馈送。 乾县的端午节,最讲究的是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片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等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每过农历三月,妇女们就开始制作香包了。香包的样式很多,有花果形、蔬菜形、飞禽走兽形等。色彩鲜艳,造型逼真,非常逗人喜爱,据说戴上它,能“以毒攻毒”,消灾祛病。

欢迎大家转载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