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02-11

安徽省太湖县大石乡近来坚持“村村建强、整乡推进”目标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发展有效益、农民就业有新路、农户集体有分红。

位于太湖县西南部的大石乡面积103 1平方公里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耕地5.65万亩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水面5.87万亩,林地2.4万亩,辖9个行政村、206个村民组、3.4万人。由于“三方引领”的推动,2020年底,全乡9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700多万元,纯收益370万元,村均41.4万元,分别是2018、2019年的3.3倍、1.3倍,其中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6个。预计2021年底,全乡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可达2500万元,纯收益540万元左右,村均6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村3个。

日前,中共太湖县委组织部干部曹婵娟、张委在大石乡调研时,总结出该乡是在“三方引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党建引领,凝聚动能

坚持“党建+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列为“发展首责”,“一盘棋”统筹推进。乡党委坚持把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列为首要任务,作为村党组织“书记项目”必答题,年初议产业谋思路,年底看现场晒成果,项目谋划、资金争取、过程管控、风险防范等环节均按项目化管理要求推进。每年召开村党组织书记抓产业发展评议会,由乡党委书记逐村点评,点成绩、找差距、提要求。田祥嘴村是大石乡集体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村,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瓜蒌160亩、青梅370亩、黄花菜200亩,年出栏草鹅2万羽,2020年底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简单介绍

三是作为“人才抓手”,“一群人”比学赶超。积极实施“项目引才”计划,招引本乡外出创业能人回乡发展。去年以来,全乡12名返乡能人承包村集体瓜蒌基地1097.8亩。五合村章卫霞夫妇原来在上海经商,听闻家乡瓜蒌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回村承包村集体的300亩瓜蒌基地,每年除去向村集体上交45万元承包费外,还有30万元收益。邻镇创业青年章滔也慕名而来,到五合村承包170亩瓜蒌基地。“乡谋项目、村建基地、能人承包”做法,吸引了一批批能人回村参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产业引领,提升效能

大石乡党委紧盯耕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上项目,科学谋划好路子。

一是谋划产业,精准发展。充分发挥水面、耕地资源丰富优势,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发展思路,乡村两级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基础上,探索出“瓜蒌(青梅)+草鹅”、苗木种植两个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主导产业历经“从无到有”,再到“从有到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二是规化路径,合作发展。明确9个村级合作社为村主导产业发展主体,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务工、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成为合作社股东,健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盘活乡村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全乡910户入股土地2499.39亩,每年土地分红120万元;173户资金入股662.412万元,年终分红418.3万元;每年务工收入在300万元以上,每年人均增收2785元。目前,全乡种植瓜蒌3400多亩、苗木550亩、青梅570亩,村级集体资产呈几何级增长。

三是优化模式,抱团发展。为顺应市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求,大石乡建立了瓜蒌产业“五统一”集约发展模式,全乡瓜蒌基地统一种植“有余9号”瓜蒌,统一注册“仰天螺”瓜蒌商标;统一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把控;统一组织生产加工;统一拓展市场销售。乡成立联合合作总社,实行社会化运作,与各村合作社签订定价包销合同,负责销售全乡瓜蒌产品,既保证了村级合作社的稳定收益,又确保了联合合作社的稳定货源供应。2020年底,大石乡联合合作总社共收购瓜蒌8万余斤,总额160余万元。9个村合作社相继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了一批实体产业项目。

服务引领,激发潜能

针对农业产业项目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的问题,大石乡坚持做好项目、市场、监管三大服务文章,引领集体产业做“精”、做“长”、做“优”。

一是抓项目服务,做“精”产业。成立大石乡产业发展指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各阶段工作,调度产业发展工作进度。按照生态优先、盘活资产、整合资源、富裕股民、壮大集体的原则,对各村产业发展规划逐项审核批复,督促组织实施。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实地验收,下拨扶持资金,跟进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的技术服务。在抓好实施项目监督管理的同时,大石乡还注重加强与涉农部门联系,每年请专家评估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走向建议。

二是抓市场服务,做“长”产业。建立“互联网+电商+农业”模式,采取线上采购订货、线下生产运输的方式拓展销售市场。 大石乡扶贫车间生产的地毯、桌垫全部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每天订单数达300-400单,一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带动了13户贫困户就业,人均每年增收2万多元。

三是抓监管服务,做“优”产业。整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落实村级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股权量化、转账并账等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县率先完成村级合作社挂牌运行,发放8341户产权证。严格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监管平台,登记管理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统一聘请第三方公司为合作社记账,严格按规审批财务支出。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及时兑现奖励资金,激发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