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安龙县龙广镇

02-11
内容摘要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今年以来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我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创新探索一条绿色有机、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仲秋时节,安龙县招堤街道海庄村村民利用收割机抢收水稻。特约记者 刘朝富 摄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茶山绿,普安县茶源小镇茶农采茶忙。 记者 魏浩然 摄

金秋时节,盘江大地天高云淡、暖意融融。行走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册亨县,高洛街道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里,一串串壮硕、饱满的糯米蕉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十分惹人喜爱。蕉林下,十余名工人正忙着将“香蕉火车”上装载的糯米蕉搬运下来,打包、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香蕉火车’”等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提升了香蕉的运输效率。现在,我们每天在这里干活,都比以前轻松多了!”采收工人张天美一番朴实的话语,充分体现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建设所带来的喜人变化。

为了让传统农业提质增效,贵州富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产业实际,给高洛街道大数据产业示范园问诊把脉,开出“良方”。从2020年起,该公司持续推广、推进现代山地农业机械化建设,园区里的1200多亩糯米蕉的生长过程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得到有效发展,农机化作业水平得到迅猛提升。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册亨县岩架镇依托南北盘江低热河谷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主导产业糯米蕉。通讯员 易忠勇 摄

“特色优势产业要跃上新台阶、驶入快车道,就要不断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加快建成一批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这是贵州富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富德常说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该公司大力推进机械化建设,推进科技化创新,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成果,使高洛街道大数据产业示范园里栽种的糯米蕉,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山地高效农业体系。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服务水平,糯米蕉产业为册亨县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截至目前,该县已种植糯米蕉9.3万亩,年产值3亿多元,有效带动了当地4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持续稳定增收。

九月的安龙,群山叠翠,生机盎然。行走在该县招堤街道海庄村水稻高产示范点,平坦坦的田野到处充盈着稻谷的的芳香。漫步其间,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来回穿梭在田间忙碌作业……一阵阵欢声笑语,一幅幅图景,构成了秋日里最美丽的丰收画卷。

在海庄村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项目演示现场,大型水稻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切割、输送、脱粒、清选和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一旁,安龙县农业农村局正组织农技人员认真核算水稻产量。

“招堤街道海庄村村民李远芳乐呵呵地说:“今天,多亏了大型水稻收割机来帮我家收谷子,半个小时不到,就收完了。要是以前,用人工打谷子,一天下来,也打不了多少,且还费时费力。”

通过了解,村民李远芳今年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种植了3亩多水稻,经测产,她种植的水稻亩产约600公斤,这让她十分高兴。

“水稻采收结束以后,我准备在田里种植蔬菜或其他农业经济作物,待来年继续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李远芳在盘点今年的收成时,脸上始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悉,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迈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安龙县紧紧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以产业化建设为核心,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坝区高产水稻和生态蔬菜等农业产业,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农业机械化耕作,也逐步受到当地广大群众欢迎。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位于望谟县的贵州光秀生态食品公司板栗包装车间。 特约记者 岑志福 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州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安龙县,今年以来,该县持续念好“山字经”,着力打好“特色牌”,不断强基础、扬优势、严标准、抓融合、增效益,为奋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在基础化配套上,该县扎实推进国家实施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行动,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动招堤街道海庄、春潭当朝等坝区“返租倒包”试点示范工程。与此同时,以“两区”划定25.8万亩区域为重点,加大集中连片农用地“宜机化”整治力度,从而实现了耕、防、收机械作业率在70%以上。

在抓坝区版块上,安龙县以25个坝区为重点,积极推进“稻+”发展模式,全力打造3个千亩“稻+N”示范区、2个产业综合体稳定粮食生产规模。此外,该县全力推动农作物多品种种植,着力打造3个核心示范区、3个产业带和12个种植基地,强力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体系。

金秋薏仁黄,群众抢收忙。

近日,走进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薏仁米标准种植示范基地,仿佛置身于山地间最美丽的诗画田园:成熟了薏仁米漫山遍野,黄灿灿的一片,蔚为壮观。辛勤的薏农们,正躬着身子收割。丰收的喜悦,不时荡漾在薏农们的脸庞上。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兴仁市薏仁米基地。 通讯员 杜福仁 摄

另一边,机声隆隆,两台收割机欢快地在基地里来回穿梭。随着收割机依次驶过,颗粒饱满、白白净净的薏仁米流进机身大桶,而被粉碎的薏仁米秆从机器尾部被吹出,均匀地洒在田间。

“全程机械化收割,不仅减轻了薏农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而且还能提高薏仁米产量,进而降低劳动成本,增加薏农收入。”正在收割薏仁米的兴仁市屯脚致远机械收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远权顾不得擦拭脸上的汗水,乐滋滋地说。

“作为全州农业机械化排头兵,兴仁市屯脚致远机械收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收割薏仁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村第一书记赵福友介绍,“该合作社的两台收割机来这里收薏仁米已经有七八天了,一天两台机子收割在6亩左右,相当于200个人工,既省时又省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兴仁市聚焦薏仁米主导产业,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工作思路,立足区位优势、农特优势、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政策扶持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引领为载体,以行政推动为保障,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积极稳妥、有序、有力推进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步伐。

另一方面,兴仁市还紧紧围绕“种质研发、提升品质、壮大品牌、深度融合、最强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断稳定薏仁米种植面积,优化仓储结构,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持续推进薏仁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贞丰县者相镇旗上村花椒基地工人在采摘花椒。 通讯员 文晓俊 摄

此外,该市还狠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巴铃镇大普村推广拓展“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相继建设3万吨薏仁米仓储设施,逐步促进全市35万亩薏仁米产业链全覆盖,以此辐射带动全市薏仁米标准化基地共同发展,从而实现薏仁米产业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

截至目前,兴仁市种植薏仁米农户达5万余户19万多人,薏仁米加工贸易企业560余家,从事加工、销售人数近2万人,年加工能力40万吨,年综合产值在50亿元以上,小小的薏仁米已经成为兴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产业。

“十三五”以来,我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市场化方式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有效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以坝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强耕地地力培育,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护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以良种为基础、以机械化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建设生产全程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的标准生产基地,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和粮食单产水平。

——做大特色优势种植业。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发展薏仁米、茶、食用菌、蔬菜、精品果业、中药材、烤烟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切实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兴义市白碗窑镇烤烟收购现场。 记者 邢贵龙 摄

——做优生态养殖业。在保护生猪产能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生态家禽产业和生态渔业,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养殖体系,促进全州畜牧业渔业产业快速发展,切实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加大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加强油菜、花椒等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油茶面积达50万亩,花椒面积达30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00万亩。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互访交流和招商引资,布局冷链仓储、屠宰加工企业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充分挖掘特色产品功能价值,培育一批农业食品融合发展企业。此外,以粮食、薏仁米为核心,发展耐储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以坝区高质量建设为抓手,以林下菌药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食用菌、薏仁米等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以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科技示范等为载体,多层次发展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

——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好惠州东西部协作机遇,切实发挥好产业园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乡村产业向主产区、中心镇、中心村、物流节点和聚集区汇聚,全力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作者:记者 韦欢

(责任编辑 孔德宽)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