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规划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大学)

03-17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

获奖论文展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秀区举办理论研讨会,并评选出获奖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共27篇。《传承红色基因 助推乡村振兴》获二等奖。

传承红色基因 助推乡村振兴

西秀区新场乡 侯年跃

摘 要: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提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引导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红色资源、红色基因、乡村振兴

一、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

(一)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也就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还有革命人物的精神等珍贵资源。红色资源作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记录,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无论任务如何转换,无论条件如何变化,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始终是激励革命军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强大精神支柱。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

(二)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诋毁,面对自然灾害的汹涌来袭,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勤劳和智慧、用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

二、安顺的红色资源

2015年6月,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指出,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美誉,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自然风景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见,很重视贵州的旅游发展。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安顺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中央红军长征在安顺、境内途经紫云、西秀、镇宁三县区400余村寨,行程近 1000公里,走过了402个(现西秀区 58 个自然村,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195个自然村,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49个自然村)村寨,宿营8个昼夜,给这些地方带来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在途经安顺的过程中,红军一面打富济贫,惩办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一面向安顺各族人民进行宣传鼓舞,关心群众疾苦,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王若飞故居是纪念和展示王若飞同志光辉事迹的专题性纪念馆。位于安顺市内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代,王若飞曾祖父所建,1982年对外开放。故居临街,经过道进朝门入四合院,院内铺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坛、鱼池等,房屋为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现存部份家具实物及若飞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资料,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份国民党要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及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全部陈列共分八个部分,目前展览图片资料为125幅,实物资料47件,展线长330余米,以若飞精神"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作为布展主线。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王若飞同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历和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了王若飞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陆瑞光故居

陆瑞光故居坐落在弄染古寨,弄染古寨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布依古寨,建筑均为石木结构干栏式石板房,建造时间五、六十年至数百年不等,有拱形石拱寨门两个,布依风貌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原本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1935年4月15日,红军长征过镇宁沙子沟,得到地方武装势力的帮助,并在弄染寨与民族武装首领陆瑞光订立了“反蒋作战协定”,即“弄染结盟”。这是我党我军同少数民族地方势力的第一个政治盟约,是红军途经民族地区成功实施“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在镇宁县城新建的陆瑞光纪念馆陈列展厅共有四个部分:分别为“乱世揭竿出枭雄”、“弄染结盟垂千史”、“抛头颅壮志未酬”、“英雄故乡今最美”,主要展示了陆瑞光从成长过程到组建地方武装,1935 年红军长征经过镇宁的概况,陆瑞光与红军结盟签订反蒋协定,陆瑞光参加革命开展敌后斗争最后英勇就义的历史资料,再现了陆瑞光故居的生活场景。

(三)红军桥

西秀区杨武乡猛帮村大屯河畔的石板桥,原名为鱼良坝桥,这里记录了红军第三、第五军团曾经走过大屯河的足迹和回忆。1935年4月13日,红一、三、五军团分三路进入安顺境内,红三军团一部及红五军团由长顺县安乐堡进入安顺县境水泥冲(今屯寨村),然后由水泥冲到达鱼良坝大桥,但当时红军并没有立即过桥,为防止后面敌人的追赶,他们把桥面上的一些石板拆掉,并在桥的对面修筑了工事,准备利用这里有利的地形,与敌人展开战斗。红军每到一地,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造价赔偿,用铁的纪律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信任,为纪念红军,所经之地大屯河畔的一座桥梁被百姓们改名为“红军桥”。

三、加强政策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乡村发展更应该从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包村部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党员干部突击队、集中攻坚队团结带领全村群众,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局,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各项工作的落细落实。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稳定和持续性,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坚持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把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抓好全村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脱贫攻坚保障有力

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成立了以包村领导为村级指挥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镇包村部门负责人为常务副指挥长,村支两委其他成员、村民小组长、贫困户包保责任人为成员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战室。村级指挥长作为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副指挥长作为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统筹安排全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有效落实。

(二)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不断加强

紧紧围绕精准识别准确率、精准退出准确率和群众认可度三项核心指标,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和贫困退出大筛查工作,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以常态化核查为抓手,将因灾、因病、因学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漏评的贫困户统计好,适时纳入到建档立卡系统,并根据实际贫困情况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真正做到“扶贫不漏一人,脱贫不错一户”。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感恩意识不断提升

积极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包保责任人、顾问团等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大宣传”,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动员会、评议会、扶贫政策宣传会、院坝会等,帮助群众算清收入账,利用村村通小广播、宣传栏、公示栏、文艺宣传、送教上门、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提高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进一步强化村级社会管理,建立和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引领贫困群众树志气、去惰性、消怨气,增强感恩意识。

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精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干部工作方式方法,让党史的伟力更好化作党员干部前行的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安顺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区的安排部署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改善村寨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强化党建引领,选强配齐队伍。

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要求,带头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借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平台,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脱贫攻坚调度会等,培训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群众掌握政策、掌握技术的能力。

(二)加强走访帮扶,巩固脱贫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相关会议、文件和指令精神,持续加强对贫困户的走访帮扶工作,加大走访力度,深入群众,谈心谈话,分析致贫原因,了解贫困户需求,调解民事纠纷,化解村民矛盾,持续跟进政策,落实情况的帮扶,有效防止返贫情况发生。逐户分析研判,找准脱贫“梗阻”,因户施策开展帮扶,通过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加强教育、医疗、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帮扶,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原则,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三)加强基础建设,增进人民福祉。

积极与农业农村局和扶贫办等部门对接,申请机耕道修建项目。组织全清理沟渠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大大增进了村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感和获得感。

(四)引进讲师团队,提高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加大我村科技扶贫力度,提高村民种养殖水平,助推产业发展,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引进培训学校专业讲师团,进行种养殖培训,提高了村民种养殖水平,提高产业脱贫的信心,为村民找到了方向,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推进产业发展,增强脱贫信心。

按照“产业八要素”原则,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线下和线上等多种方式,实现产销对接,签订购销合同,扩宽销售渠道,解决村民后顾之忧,让老百姓的农产品能够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实现自我脱贫。依托平台公司、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带动群众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村民参与家乡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六)创造就业岗位,夯实增收基础。

由以前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通过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宣传动员广大群众,转移省外务工,同时通过设置“一村七岗”、护林员等其他公益性岗位确保困难群众收入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七)落实综合保障,实行应扶尽扶。

按照大西桥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实行大排查、大走访,了解全村具体情况,排查全村低收入户和边缘户,建立台账,按照村民实际情况,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低保工作,实行低保动态调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排查残疾人情况,积极联系残联,鉴定残疾等级,争取残疾人补助。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要牢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充分利用安顺的特色红色资源,挖掘安顺红色文化,实现安顺旅游快速发展,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本地教材,培养坚定信念、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是实现红色旅游的互动发展,激发安顺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安顺的激情和活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心怀敢为人先的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来严格要求自己,持续要保持政策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西秀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3-07(002).

[2]许邵庭.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根本性胜利[J].当代贵州,2019(28):1

[3]鹿心社.一鼓作气 攻坚克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J].机关党建研究,2020(04):4-6.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建平, 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 [J]. 湘潭大学学报,2006.30(5).

作者简介:

贵州铜仁人,中共党员,2018年6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历。现任西秀区新场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