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 碳中和

碳中和预言(1):不要浪费碳中和

08-04
本文是首科蓉智研究院碳中和领域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洪涛所著的碳中和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正文,本系列由9篇文章组成,涵盖基础认知、核算方法体系、企业应用等多个方面,特在此推荐。

  • 关于碳中和的预言(序):未来40年,大势已定 —— 从生命周期评价看碳中和
  • 碳中和预言(1):不要浪费碳中和 —— 通过碳中和,我们想要实现哪几个目标?
  • 碳中和预言(2):三类碳核算方法体系 —— 核算方法是一切碳中和工作的基础与指南
  • 碳中和预言(3):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核算方法 —— 分行业核算总量,但总量并非效率,也非减排潜力
  • 碳中和预言(4):碳交易和碳税的核算方法 —— 残缺的核算方法,20年前的交易套路,对碳中和还有用吗?
  • 碳中和预言(5):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效和减排才是硬道理
  • 碳中和预言(6):如何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从欧盟碳中和政策法规和环境足迹EF标准谈起
  • 碳中和预言(7):企业应该做什么?—— 建立管理体系,未来40年持续“核算+减排+披露”
  • 碳中和预言(8):绿色金融与碳中和投资 —— 如何量化分析碳中和带来的投资风险与投资机会?

碳中和预言 (1):不要浪费碳中和

本篇总结了碳中和在宏观层面的四个意义,也就是通过碳中和应该努力达成的四个目标。根据这些目标,原则上可以判断各种碳中和的说法是否靠谱,因此这篇放在前面。

危 机

丘吉尔名言: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气候变化就是一个恰到好处、最不该被浪费的危机。之所以恰到好处,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变化有引发巨大危害的可能,因此它能引起广泛重视,而另一方面,它的进程比较慢,全球花了20多年开会吵架,它居然还没有大发作。而且,它不像国际政治和社会问题那么针锋相对,也不像环境污染和毒性问题那么尖锐负面,因而从国家到企业才可以比较坦率地讨论,才可能形成全球性合作。要是气候变化来得又快又猛,估计人类就只能痛苦适应了。所以,幸亏我们碰上的是气候变化这个危机,又好不容易凝聚出碳中和这个共识,而且它还包含着多个层面至关重要的意义,不!要!浪!费!

第 一

第一层的意义当然是应对气候变化,这是提出碳中和的本意。

之前联合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方向是“减缓和适应”,听上去像是已经认命了。但峰回路转,全球突然形成了碳中和共识,很有可能促成全球性的实质性行动。而且,如果未来发现气候变化更严重时,碳中和目标还可能提前,甚至提高到“负碳”。所以,碳中和目标就像是力挽狂澜的抓手,虽然……

就算有些人不相信气候变化真能造成巨大危害,但有备无患是人类社会惯例,不必纠结,还有其他意义和目的呢。

第 二

第二层的意义和目标是引领人类走出化石能源时代,碳中和意味着低碳技术和产品的革命、低碳生产和消费的革命。这是更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方面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另一方面又可能造成企业、行业、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因此受重视程度和期待程度恐怕会超出气候变化问题。上篇讲过,碳中和会引发全社会生产消费方式巨变,极简的概括如下:

1、可再生能源(电力)极大丰富

光伏、风电和水能,甚至还要加上核能,必将大幅取代火力发电,同时必须解决储能和传输问题,最终建立电力极大丰富、成本低廉、发电过程低碳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

2、其次是电气化、绿氢化、生物质化

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的地方,从冶金到工业锅炉、从燃油车到居民天然气灶,都可能改为用电。不能用电的,还可用氢气。氢气不仅可以做燃料,还可以做化工原料,但必须是可再生电力电解水生产的绿氢,而决不是从化石能源生产的灰氢。航空和航海可能更多使用生物质燃料,动物源食品可能部分被植物源替代。实在改不了的,例如火电和水泥行业,就只能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或者一步步被边缘化。

3、污染物减排与资源再生循环

上述能源、原材料、交通、建筑、农业等行业的技术转型必然带来污染物协同减排的效果,有些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从源头上消失。而且电力极大丰富还可以提升排污标准、提升稀缺资源开采能力、扩大再生循环的材料种类。

4、终端消费品牌与绿色消费

各家终端消费品牌是碳中和的关键推动者。产品低碳设计是重要的改进环节,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甚至是与政策法规同等重要的碳中和推动力,并且支撑和引导着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这就是令人向往的美丽新世界。

简单地讲,碳中和会引发大批技术和产品的新旧替代,其本质是提升人类生产消费活动的资源环境效率。这对人类技术文明而言是一次脱胎换骨,对于企业和行业则可能生死攸关,对各个国家也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

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要严肃思考:“会出现什么风险?还有什么发展机会?”

通威就是抓住了发展机会的榜样。二月份有幸拜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他从切身经历解释了碳中和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国家与行业发展机遇。(站在千亿光伏巨头的身边,我作为一个30年前在实验室里研究光伏电池的材料专业学生,感觉错过了好多个亿~~)

第 三

第三层意义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可能引领人类走上科学量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跟我过去26年的研究方向——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基本思想相关,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 众所周知,为了全球75亿人的衣食住行用,人类维持着巨量的生产规模,因此造成广泛的资源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而已),而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升,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所以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基本问题。我们真的只有一个地球。
  • 为此,全球已经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绿色、生态、环保、零排放、环境友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限塑、可降解、可再生、延伸生产者责任、循环经济、无废城市、产业生态、清洁生产、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等等。(2021年就写21个打住吧,太多了)
  • 但如果没有系统全面、客观量化、科学统一的核算和评价标准,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恐怕都将沦为空谈和空转。
  • 这不是学术观点,而是来自社会反复实践的管理原则:No measurement,no management,可测量才可评价考核,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这就是任何组织都需要量化KPI的原因。可持续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人类自我管理问题。
  • 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气候变化领域从一开始就必须满足可监测Monitoring、可报告Report、可核查Validation的要求,即MRV原则。换句话说,只要讲到碳排放,都必须依据标准指南、量化核算。
  • 所以,碳中和是首个标准量化、结果导向的全球发展KPI目标,是人类第一次尝试建立全球性、定量化、涵盖所有生产消费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
  • 碳中和有可能扭转全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一直以来的通病,实现从“片面、主观、定性、随意”向“全面、客观、定量、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这是LCA的终极理想(在LCA诞生30年后,居然好像有希望了),这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进步机会,改进全球治理的一次机会。
  • 前三个目标的关系:“目标一:应对气候变化”是风险防范,“目标二:创造美丽新世界&低碳竞争”是美好愿望混杂着全面的利益冲突,但这些都只是对未来的设想,需要抓铁有痕的管理落实。所以,现在真正该做的是“目标三:建立科学量化的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差不多就是中国提出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意思,具体该怎么做,等第6、第7篇来细讲吧。

碳中和与LCA的意义已经拔到最高了,碳中和与LCA小伙伴们,我尽力了~~

第 四

第四层是碳中和对中国的特殊意义——中国应该发挥领导作用。

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军事大国,但当一个防疫极差的政府污蔑中国抗疫时,太多的西方媒体心安理得地附和指责,这就是中国面对的事倍功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并在相互制裁之后更加紧绷。

生闷气没用,让一步没用,怼回去没用,掀桌子又犯不上。成熟一点,还是需要耐心营造积极的国际关系。现在,碳中和恐怕是唯一能让中欧美坐在一起讨论的话题了,所以碳中和是道必选题,而且做不好会倒扣分。

更积极地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全球唯一只有中国具备完整而庞大的制造业,具备全面推进碳中和的能力,中国理应推动各行业生产技术的资源环境效率的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做贡献(而且每家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再坚持几千字,就快讲到了~~)。

总之,碳中和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确实是罕有的机会,不能输,只能赢,不!要!浪!费!

到底会不会浪费,会不会空转,会不会瞎折腾,会不会南辕北辙,会不会一步错步步错,会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看看碳中和文章里有多少讲到碳核算方法就知道了,因为核算方法是一切碳中和工作的基础与指南。我们下篇来讲。

王洪涛

首科蓉智研究院碳中和领域首席专家,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先后担任联合国环境署(UNEP)生命周期倡议理事会委员,UNEP《全球LCA数据库指导原则》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数据收集工作组主席等。发起并组织了十多次国际/国内LCA学术会议、上百次讲座以及专业培训。2017-2019发起组织了三届全国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全国上百家大学、上千人报名参赛,共建中国WebLCA数据库网络。

1995年起一直从事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研发、应用、教育、普及推广,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的LCA课题,以及国内外多个行业协会和企业的LCA服务项目。组织开发了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CA专业软件eBalance和中国LCA基础数据库CLCD,组织开发了国际首个基于互联网的LCA平台eFootprint,首个集成SaaS平台WebLCA,并被国内外上百家大学、上百家行业与咨询认证机构、数百家企业采用。

END

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以“为行业发展而谋,为行业需求而行”为宗旨,通过全要素双创资源、全方位双创培训体系、系统性双创行业研究、陪伴式创业项目培育体系赋能政府、双创载体、双创服务机构、创业企业等各类主体“双创”升级工作,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欢迎各类双创主体前来联系咨询~< 中国高新产业规划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