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 园区规划

关于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的信息

05-10

青海省尖扎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尖扎县精准识别出3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58户9642人,贫困发生率为22.44%。全县除沿黄河几个乡镇外,多数乡镇位于浅山地区,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交通条件落后,劳动生产以半农半牧或纯牧业为主,山区土壤结构以湿陷黄土为主,地质灾害频发,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致贫原因集中,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严重制约着摆脱贫困的步伐。

为彻底消除这部分群众的贫困根源,尖扎县按照“八个一批”中的“搬迁一批,脱贫一批”的目标要求,认真梳理致贫症结,提出了“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强力推进,整合资金8326.8万元修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并取名德吉村,新建住房251套,涉及7个乡镇的30个村,251户9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893人),统筹推进德吉村水、电、路、讯、垃圾、污水处理厂以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妥善解决了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等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新路子。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海拔、区位等资源优势,培育了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文化、光伏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多业共生、多轮驱动”扶贫特色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后续产业发展迅猛,成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德吉村226户89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搬迁群众收入从搬迁之前的年人均3258元增长至12,945元,增长了近4倍。

主要做法

以搬迁促发展,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纵观周边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是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稳得住的关键。为了能让搬迁后贫困户在新居中能够安心居住,尖扎县把后续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认真对待,在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划之初,就将后续产业发展也纳入了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整体规划,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推进。在实施各个项目、落实各项政策时,主动邀请和接受群众监督,让搬迁贫困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后续产业时,充分征求搬迁群众意见建议,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盘子,让搬迁群众自己做主、做自己想干的事、做自己能干的事,让群众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就业岗位,进一步激发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发展农林产业。先后平整周边土地300多亩,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创办以苗木、藏茶种植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园,大力发展藏茶种植和蔬菜水果采摘业,通过扶持壮大藏茶种植合作社和修建农事采摘园,就地吸纳贫困户为合作社员工的方式,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据统计,德吉村共有120名搬迁群众在合作社通过苗木培育、藏茶种植和农事采摘等渠道获得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年人均增收达7000元左右。二是积极开发光伏产业。充分利用德吉村光照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德吉村发展户用光伏扶贫产业,为251户搬迁户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接入电网,每户屋顶光伏装机8.4千瓦,总计2.1兆瓦,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按年日照可利用1600小时~1700小时计算,每年每户可实现5000多元的稳定收入,251户每年可实现收入共计125万元,可安置15名贫困人口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尖扎县紧紧瞄准德吉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坚持以特色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多个渠道注水,一个池子蓄水”的办法,整合县扶贫、旅游、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资金,将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积极融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并规划建设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住宅,实施了休闲广场、民俗风情园、水上游乐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美食广场等文化旅游后续产业项目。

德吉村开设30家农家乐,对60名搬迁农牧户开展厨艺培训,让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引导38户群众经营土烧馍、酸奶、糌粑、酿皮等特色餐饮产业,让游客不仅能够赏美景,也能品味地方民俗风情,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2018年,德吉村旅游总收入达215万元,2019年达到740多万元。德吉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和国家AAA级景区,使贫困群众真正挪出了“穷窝”,过上了幸福日子。设置了18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22名旅游服务人员、2名村警、2名水管员、30名环卫工、10名景区保安、15名光伏管理员,全面负责德吉村整体管理服务工作,直接解决了352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占全村劳动力的70%,使贫困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有参与感、在建设德吉村时有存在感、在物质经济上有获得感,真正实现让群众就近就地实现稳定增收。

树立身边典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德吉村打造之初,一些搬迁贫困户是典型的“懒汉”,“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进程。尖扎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发挥好“引路人”“铺路人”的作用,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生存条件,更引导群众积极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观念,激发积极乐观、奋力脱贫的精神品质,改变精神状态实现稳定就业,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同时,坚持评选和表彰奖励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搬迁群众补足精神之钙,引领脱贫之志,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关于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的信息

创新基层治理,提升贫困群众安全指数。尖扎县在坚持“挪穷窝与挪穷业”的同时,注重“安居与乐业”并重,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打造了德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根据搬迁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习俗,以原居住乡镇为片区,将德吉村划分为4个网格,把全村251户的服务管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网格员身上,经常性地开展基础信息采集、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做到“三活”“四清”“五到家”,把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全面加强辖区内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公共视频监控建设,做到公共区域、重点场所、主要路段、进出口视频全覆盖、无盲区,实现紧急情况“一键报警、全村响应、同步上传、快速反应、及时处置”。三是实行“社区化”管理。德吉村辖区居住户来自全县2个镇5个乡30个村,生活条件参差不齐、生活习俗各不相同、外来和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社会治理中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坚持“阵地先建、服务先行”,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化服务管理工作,集中在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大厅工作,建立“一门受理、集成服务”的社区化便捷服务机制,让办理事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极大地方便了移民群众。

经验总结

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是尖扎县脱贫攻坚阶段农业经济向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跨越,是绿水青山培育金山银山的精准实践,实现了生态文明与脱贫攻坚“双赢”,也是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由粗放式管理向制度化体系化治理转变的开拓创新。经过3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集中攻坚,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得到了许多启示。

党建引领是基础。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带动德吉村脱贫致富的基础工作来抓,从搬迁群众中选出政治坚定、能力较强的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积极开展感恩奋进、法律法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群众带头动员搬迁、带头入住、带头发展产业,为德吉村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的信息

机制建设是保障。尖扎县按照省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八个一批”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分解责任,从选址到建设、从建设到发展后续产业,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形成易地扶贫搬迁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德吉村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整合资源是关键。易地扶贫搬迁中整合各方资源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德吉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作用,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部门资金,整体打造德吉村生活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德吉村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政策宣传是前提。在《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中,在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充分尊重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深入宣传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目标。通过大力宣传,使更多的搬迁群众认识到德吉村的发展潜力,积极参与,为德吉村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舆论基础。

【来源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中国改革报】

声明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jpbl@jp.jiupainews.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