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新区 > 高新区名单

东营高新区

07-16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规划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配套区面积50平方公里;累计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529个,总投资517亿元;已投产工业企业1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家;先后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四位。

2010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概况

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前身是广北农场,成立于1950年3月,2010年改制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2012年6月更名为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区辖绿洲、花苑、菁华三个社区、15个全民队、4个行政村。全区户籍人口6099人(含村民1488人),土地面积11.4万亩(含村集体土地2.6万亩)。

2011年9月,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建设管理局,设立国土分局、环保分局、治安办公室及国税、地税征收征管处,健全完善工作职能,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

2012年12月,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并报省编办批准,被明确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处级。

2012年,坚持“规划引领、体制先行、夯实基础、项目突破”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园区改革发展,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38.2%;实现收入6400万元,增长45.5%;固定资产投资13.73亿元,增长428%;职工平均收入29200元,增长19.7%。

2012年示范区在被国家科技部、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的基础上,创建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一城两区百园”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极,为下一步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奠定基础。

2发展历史

2010年8月,成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2010年12月,示范区管委会正式成立。

2011年11月,被省政府批复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13年4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3年6月8日,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更名为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

3下属企业

示范区辖三个分场,四个行政村,拥有广北实业总公司、鑫立方投资公司、菁华林业公司、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等4家区属国有企业,东营土谷神节水科技公司1家合资公司以及包括大地集团、齐润化工集团在内的7家规模以上企业。[1]

4区位优势

一是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地处东营市中心城南部近郊,距中心城直线距离15公里,两条高速公路过境,三条省级公路贯穿,南北临港,区内拥有两个铁路站点,距胜利飞机场30公里,具有完备的立体交通体系;

二是土地规模优势突出,土地面积11.4万亩,其中国有土地8.8万亩,土地成方连片。

三是具有良好地生态环境,广北农场经过六十余年的综合开发,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系统,无工业污染,仍是一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处女地”。[1]

5园区规划

2012年7月5日,东营市政府召开关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问题专题会议,市长申长友主持并研究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确定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题,以农业全产业链与多功能开发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科技领先,着力构建国家级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科研开发体系;坚持产业支撑,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形态高端、链条完善、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建立“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东营模式,创建生态、高效、智慧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高点定位、错位发展,提出按照“一城、四园”科学布局,重点发展农业高端服务业、种苗产业、有机农业、高效林业和农产品加工。到2015年,园区GDP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50%;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40%;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5∶3.5∶4;城镇化水平达到100%;就业人员达到1.5万人;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全部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培育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15家;建立技术创新联盟3~5个;引进创新团队10个以上,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人才100人以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与品种30项(个)以上;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建成全市“低碳园区、绿色城镇、城南花园”,全国“一城两区百园”战略布局核心区,农业全产业链与多功能开发样板区,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典范区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一城

即生态科技城。按照建设国际生态农业“硅谷”的目标,集聚国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建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搭建科技、人才、资本、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培育农业创新创业服务业,形成以高端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源、服务源、辐射源,探索研发、服务和管理在“城”,试验示范、生产加工在“外”的发展模式,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国际化农业创新创业服务业基地。占地0.35万亩,建筑总面积76.16万平方米,总投资24.1亿元。重点建设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院(国家科技特派员学院)、企业研发总部基地、投融资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会展交流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绿色低碳社区、专家公寓。

四园

①循环农业示范园。占地2.55万亩,总投资23.84亿元,立足于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以全产业链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以生物、信息、新能源利用、农业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有机乳业、工厂化食药用菌、有机果蔬产业为重点,构建循环乳业“科研开发→有机牧草种植→标准化养殖→乳品加工→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生物医药”产业链;食药用菌“食药用菌种质库→菌种及配套技术研发→基料生产→鲜菇种植→功能性食品开发→饲料和肥料→食药用菌文化会馆”产业链;有机果蔬“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休闲观光→生态餐饮”产业链,打造层次高、链条长、规模大、国际先进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中科荣丰食药用菌产业化基地、大地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有机果蔬产业化基地。

②现代种业产业园。占地2.2万亩,投资5.4亿元,以耐盐林木良种、航天蔬菜花卉育种为重点,构建“种质资源库→品种创制→标准化繁育→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示范推广→科普实训”种业产业链,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实现耐盐树种创制与示范推广无缝对接,打造国内一流的耐盐苗木种质创新基地、航天蔬菜花卉育种示范基地,重点建设耐盐碱树种种质资源库、育种综合试验室(分子育种、生物育种)、工厂化育苗中心、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航天育种科技示范园。

③高效林业产业园。占地2.7万亩,总投资9.8亿元,坚持科技引领生态文明、效益支撑绿色屏障的理念,建立健全新型林业经营管理长效机制,坚持良种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同步推进,探索建立林下经济、碳汇经济、林木加工、地产开发、休闲养生、森林旅游一体化高效林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林业多功能开发示范基地和森林文化科普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支脉河森林公园、生态农庄、苗木交易市场、林木加工厂。

④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占地0.3万亩,总投资15.3亿元,以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为重点,引导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加工、物流企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端农产品加工基地与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功能性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物降解材料制品、生物质能源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等项目。

6重点项目 大地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

计划3年内投资10亿元,以生产有机乳品为基础,以清洁生产和循环农业为重点,采用生态循环系统,打造集有机牧草种植、奶牛标准化养殖、乳品加工、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生物医药、科研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循环乳业产业。至2012年底,已完成投资5.6亿元,存栏国外优质奶牛6500头,种植有机牧草6000亩,乳制品加工、生物有机肥项目已投产运营,沼气发电项目正在快速推进,2013年投入运营,生物制药综合实验基地项目正在规划中。

东营南郊林场建设项目

东营南郊林场规划建设面积4.6万亩,植树529.7万株,动用土石方467万方,计划投资6.26亿元,构建种质资源库、品种创制、种苗繁育与销售、园林工程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东营中心城绿色屏障和北方平原地区重要的苗木基地。主要包括支脉河森林公园、现代林业示范基地、生态科技城植物园三大版块,计划三年内完成。自2011年8月份开工至2012年底,完成投资3.7亿元,造林面积3.11万亩,植树292.6万株,育苗298.3万株,搬动土石方404.5万方,其中种植速生白蜡、速生国槐、金银木、红叶碧桃等大规格苗木38个品种292.6万株,林间种植速生白蜡、速生国槐、火炬树等各类乔木11个品种179.1万株,林苗模式繁育苇茅、金叶女贞、扶芳藤、红叶小檗等花灌木16个品种119.2万株。乔木树种占98.7%,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100%。

高效能现代化温室及有机蔬菜产业化项目

计划总投资9亿元,利用3~5年建设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主要包括组培室、育苗工厂、有机基质厂、200万平方米高效能现代化温室、配送中心和质量监管与安全追溯体系。集成应用先进温室设计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热能、光伏环控一体化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打造国内一流的安全食品营销与检测追溯基地。完成投资6200万元,建成智能连栋温室35000平方米,定植花卉苗木11.17万株和蔬菜5万株,引进苗木8个品种、育苗18万株,光伏太阳能发电、节水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8000平方米智能温室、9000平方米高档畜禽养殖标准棚,7000平方米蔬菜加工车间及保鲜冷库即将投入使用。

棉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

加强良棉种质积累开发,推进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建成棉花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采取优质棉田建设→优良品种种植→先进技术应用→分级采收的生产流程,引进、示范、推广鲁研棉28、水浒棉72-8等14个新品种及优质抗虫棉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平均皮棉单产100公斤,衣分41%(衣分,即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与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是评定棉花品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每亩增产15公斤,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棉标准。

7支撑平台 投融资服务平台

依托东营鑫立方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融资1.5亿元,有效缓解园区融资难题;出资1500万元,入股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投资管理公司,实现“一城两区百园”金融资源共享;东营民间总商会投资基金、广饶农商银行、莱商村镇银行先后在示范区设置分支机构。

科技创新平台

成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院、省耐盐碱绿化树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院所建立起紧密型产学研同盟。已建成李宁院士工作站1处、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6处,共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3项,其中过千万的项目2项,“耐盐碱绿化树种开发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科技部选入“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库星火计划面上项目库,“黄河三角洲速生耐盐林木良种关键技术集成与开发”项目被选入2012~2013年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库。

科技交流平台

推进创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国际创新园,申报材料已上报科技部;中乌、中以、中德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示范区与乌克兰波尔塔瓦国立农业科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与以色列中国项目合作推进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建立欧盟科技合作项目科研示范基地1处,并与德国联合实施生物质发电项目。

信息化服务平台

总投资5000万元的智慧园区科技示范工程,2012年完成投资1500万元,以物联网和感知、传输技术为依托,以多网融合为基础,重点实施“116”工程,即建成1个门户网站、1个综合数据库及视频监控与安全防范、农产品质量追溯、智能化管理、电子政务等6个应用系统。至2012年底,各系统已全部投入使用,与国家“一城两区”信息资源完成对接,实现视频交流互动、信息资源共享。

8基础设施 道路建设工程

投资1.16亿元,实施12条、25.29公里道路建设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区内生产道路修复工程、青垦路至大地乳业公司道路修复工程全部竣工。生态科技城经一、纬三路完成罩面,纬四、纬八、经四、经七路完成全部工程量的40%,2013年5月全部竣工通车。新海路景观绿化工程完成投资2745万元,土方、节点工程及拆迁任务全部完成。

水利配套工程

总投资4718万元,全力推进水利配套工程、万亩田间节水工程及循环路建设工程,动用土方357.88万方,新建、扩建、维修建筑物146座,疏挖农、斗渠247条180公里,全长9.6公里的支脉河森林公园循环路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投资2650万元的三干、二干恢复工程已开工建设,确保2013年春引黄蓄水。

土地整理项目

年度投资4000万元,一期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97%,土地平整、原沟回填、排沟疏浚、大田喷灌节水灌溉系统和建筑物、衬砌渠道全部完成,暗管敷设全部完成,共160公里。二期项目绿莺路路基开槽、支渠筑胎全部完成,农渠已完成清理基础10条10.8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40%。

电路改造工程

投资0.6亿元,完成10KV供电主线路改造,改造10KV以下电路150公里,居民户表改造及供电变压器安装工程正在施工,为园区建设发展和整体供电系统交接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