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什么意思)

04-04

来源:读特

2021年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公示媒体通气会。就公众关注的产业、交通、住房、教育等热点难点,如何调整目标、编制规划,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强,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总规划师邹兵,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李永红在会上予以回应。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团队。

空间资源利用提质增效向保产业民生倾斜

继《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之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是深圳近期公示的最全面、最权威的中长期规划类文件,涉及都市圈合作、城区发展、城市配套、人口民生等方面,信息巨大,成色十足。

深圳过去40年曾组织编制了三版总体规划,对促进城市快速有序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规划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以来编制的第四版法定的总体规划,也是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后第一部覆盖陆海全域和“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实现“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是面向2035年长远发展、统筹全市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深圳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的所有活动的法定依据,具有五大亮点,为深圳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征程描绘一幅宏伟壮丽的空间战略蓝图。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

本规划结合深圳特点,开展了对标全球标杆城市、区域协作、生态修复、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城市安全、地下空间、低效用地再开发等30多项专题研究,与各部门的规划相互衔接,协调推进。其重点落在提供国土空间的支撑和保障,为破解深圳面临的超小国土空间、超高强度开发、超大型城市治理难题进行了全新探索。

比如:更加强调空间资源利用的提质增效。本次规划坚持“优化存量、激活流量、用好增量”的规划思路,将“调结构”和“提品质”作为核心目标,精准投放增量空间要素;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向居住、教育等民生设施用地与全市重点发展片区倾斜;大力推动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的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保产业、控商办,整理出大量连片的国土空间,支撑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实现资源利用从二维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的更高效方式转变;鼓励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倡导围绕轨道站点的TOD开发模式,提高用地混合使用和建筑复合利用水平,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本次规划首次实行市、区两级同频共振、上下衔接、相互反馈的规划编制新模式,目前已召开5次推进会,全市划定了700多个单元,保证市级总体规划传导、贯穿到分区规划中,并力争在2021年9月底前形成初步成果。

“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

本规划无论与过去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还是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的规划相比,是具有深圳特色的“全球标杆城市”新版规划。其亮点还包括:

——更加突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

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先行者,并为国家全面推行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国土空间保护政策提供了示范经验。本次规划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继续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质量与功能的提升,全面加强海洋、水系、森林、耕地、湿地等全域全自然要素的统筹保护利用,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在绿色低碳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能源结构优化方面进行探索,为率先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构建陆海一体、蓝绿交融、和谐美丽、安全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

深圳2035海岸带空间结构规划。

——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协同发展。本次规划树立全球视野,承担国家使命,从区域协同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制定空间策略,提出“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三个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

其中,在深圳的版图上,将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构建“1+7+N”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包括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个创新集中承载区(深港创新合作区、会展海洋城、光明科学城、龙华高新区、宝龙高新区、坪山高新区、坂雪岗科技城)和N个创新产业集聚区;打造12个城市功能中心,包括机场东、松岗、石岩、西丽、蛇口、观澜、坂田、布吉、横岗、坪地、坑梓、新大-龙顺,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都市副中心。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

深圳都市圈2035年协同发展示意图。

——更加注重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本次规划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灾害风险评估,充分综合运用5G、大数据辅助决策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数字孪生城市”,努力探索城市智慧化运作的治理模式。

聚焦“民生七有”建设更有“温度”的城市

本次规划突显更加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温度”的城市建设“,以“民生七有”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建设全民友好、温暖舒适、底蕴丰厚的家园城市,在空间资源配置上加大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据介绍,新版总体规划提出“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1900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这意味着,未来约15年内,深圳计划增加常住人口144万,年均常住人口增量仅10万,人口模式将更趋于“精英化”。

打造更高品质的城市居住空间,对应的是,深圳大规模启动住房建设,将2018年制定的“到2035年新增各类住房170万套以上”指标,首次调整为“200万套”。这个数字,既包含补历史欠账,也包含新增目标。同时,公共住房比例不低于新增住房总套数的60%,都市核心区增加小户型和租赁性住房,促进职住平衡,推进TOD模式,形成超过1000公里的地铁网络和45分钟畅行都市圈。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

在“更为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深圳还将配建一批绿地、医疗、文化、养老、交通、托幼、学校等。规划为,到2035年,托位数15.2万座、幼儿园学位数76万座、义务教育学位数228万座、高中学位数60.8万座,大学在校生40万人,加快推进光明、坪山、龙岗、深汕等高中园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万张、人均养老设施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用地不低于0.4平方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和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实现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让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成色更足。

(原标题《解读2035版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关注热点: 新增住房目标首次调整为200万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