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可行性报告

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案例)

01-12

1.3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我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在创造全球80%以上GDP的同时,也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能耗仍在持续增加。建筑业作为社会三大能源消耗行业之一,其能耗量已接近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并且仍有上升之势。仅以建筑业的水泥生产为例,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用掉的水泥约为64亿吨,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掉的水泥(44亿吨)还要多,而每一吨水泥的生产综合能耗是 4.42GJ。由于木结构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明显优势,木结构建筑在美国新开工独栋住宅约占92%,多层住宅86%,公建11%;在加拿大新开工独栋住宅约占87%,多层住宅54%,公建9%;在日本新开工独栋住宅约占87%,多层住宅21%;在英国新开工房屋约占20-25%(包含住宅和公建);在丹麦新开工独栋住宅约占20-25%,多层住宅50%,混合建筑、混凝土加屋顶和外立面,基本都采用木结构;在瑞典新开工独栋住宅约占90%,多层住宅10%。由此可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降低建筑耗能的方式。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之下,我国建筑业正向着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总理在2017-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2017年3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随着相关政策标准的不断完善,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3.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相关政策的发展方向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来,国家多次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要求。北京、上海、深圳和福建等多个省市也下发了具体实施意见。当前我国政策指向更加明显: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引导建筑行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产品品种和规格,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优化物流管理,合理组织配送。积极引导设备制造企业研发部品部件生产装备机具,提高自动化和柔性加工技术水平。建立部品部件质量验收机制,确保产品质量。


提高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发应用品质优良、节能环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并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鼓励装饰与保温隔热材料一体化应用。推广应用高性能节能门窗。强制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质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确保安全、绿色、环保。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编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示范,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


4)《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倡导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完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有步骤、有计划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5)2017年3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6)《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以试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初步建成全省产业布局合理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协作的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配套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在逐年提高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的基础上,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广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加强对可循环利用绿色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构建我省绿色建材选用机制,不断扩大绿色建材的应用范围和比例,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助力绿色建筑发展。


7)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累计完成100万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支持和发展3个以上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示范城市。建立适应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技术保障体系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3-5个能覆盖全产业链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


支持我省建材生产企业加快实施技改升级;鼓励传统建材生产企业向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质量性能差的建材产品。引进国内高端建材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支持高端建材龙头企业与我省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合作,研发绿色低碳、品质优良、节能环保、可循环可再生的高端建材产品。


当前形势表明,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已上升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本项目的建设正式顺应国家和甘肃省的政策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建筑产业,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兰州乃至甘肃省环保、绿色装配建筑产业的发展进程。


2、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对于建设人文、科技和绿色的中国,实现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的增长,住宅建筑需求量将持续走高,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速度快的住宅建筑建设模式将是发展方向。在当前提倡低碳节能环保的倡议下,发展集约式产业化建筑模式是最为科学发展方式。集约式发展就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点,使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节能减排理念和居住需求。


本项目装配建筑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装配以及装修与结构一体化,扰民问题小,对业主影响小,施工人员安全与健康更有保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另外,主体结构施工与住宅全装修,均采用部品工厂化预制与现场装配,施工现场基本无混凝土现浇和钢材加工作业,实现了干法施工,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声产业化技术综合运用资源消耗对比音的干扰,以及有害气体与粉尘的产生,全过程体现了绿色施工的理念。


装配产业化本来就以节能、节材与节水为实际出发点,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本项目产品由于工厂化生产标准高、质量好,以人为本,所以无论是住宅质量,还是居住舒适度都是非常人性化的。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我国房地产行业论规模,世界第一。论速度,世界领先。然而论发展质量,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资源能源消耗更是比发达国家高得多。近年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建筑行业也“贡献”了不少力量。在我国,建筑行业能耗至少占了全社会的1/3,这其中,建设阶段的建筑能耗又占了建筑总能耗的1/2以上,我国建筑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地步。


发展装配产业化,能够使节材率达20%以上,施工节水率达60%以上,减少建筑垃圾80%以上,还能够大大减少建筑工地扬尘。装配建筑产品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节能降耗,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4、项目的建设是建筑业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建造效率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现场施工方法进行工程建设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现场施工条件差、管理难度大。建筑工人露天施工条件差,并且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钢材、混凝土、木材等建筑材料浪费严重。为防止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等问题,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二是人工成本逐年增大。熟练和半熟练技术工人越来越缺乏,“用工荒”的出现导致工人工资大幅提高,人员流动性大,迫使工程成本增大;三是工程项目竣工后,后期的维护、保修的工程量大;四是北方地区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低。由于受到气候条件限制,一年里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可以施工作业。因此,这些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改变传统施工方法,保证住宅建设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施工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


国内建筑业发展迅速,但现有工程建设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安全和使用上的隐患,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传统现场施工建造方式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采用装配式产业化建造技术,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甚至节点和连接件在工厂工业化预制,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大幅提高部品的制作质量,稳定结构的整体建造技术水平,保障结构的整体建造质量,是建筑业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建造效率的需要。


5、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本项目建设将为当地工业结构完善调整带来多重积极影响。一方面可以培育新型装配结构建材工业,扩大装配结构及其配套产业规模,使新型建材工业与传统工业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对接和结合,是一项影响广泛的多赢工程。另一方面发展装配结构加工工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区建筑材料革命,对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筑质量水平,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建筑风格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6、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


本项目是一个具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双重特点的新兴加工业,不仅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而且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项目测算新增员工100人。因此,从缓解地区就业压力,提高城市居民收入,增强地方财力等综合社会效益考虑,项目实施非常重要,符合当前又好又快、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装配产业化已经成为必由之路。公司应抓住当下机遇,抢占先机,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先进的设计理念,紧密配合政府,将项目打造为甘肃兰州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整的装配产业化之都。形成中部地区装配化产业的核心。


7、项目的建设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公司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在十三五期间,以建筑工程施工为主,发展装饰装修、钢结构安装及加工制造业及材料销售等业务,构建 “1+3”战略布局,形成多元化产业新格局。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新的战略构建,而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符合公司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


1.3.3 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政策可行性


多年来,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9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更是全面系统指明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我国近年出台多项政策、规划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项目具有良好的政策可行性。


2、项目前景良好,促进项目可行


①当前兰州地区参与预制结构生产的企业和厂家数量不多,项目单位紧跟时代要求,抓住市场机遇,结合自身情况,建立适当规模的预制结构生产基地,尽早进入并打开市场。


②项目建设初期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交通行业优势,与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达成合作意向,合作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依托交通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作为试点,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


③走现浇和预制结合之路。根据我国国情选取适合的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在我国应用较多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是预制叠合框架结构,叠合结构是采用预制底板作为永久性模板,在上部现浇混凝土而形成的结构,它体现了预制构件和现浇结构的互相渗透和互相结合,同时兼用两者的优点和长处。


④在装配式混凝土中应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与三维立体效果,避免传统设计的交叉、专业和工种不协调现象,创立3D模型,实现构件的拆分与放样,完成模具设计的自动化、构件吊装、构建组合与拼接模拟等工作。


⑤为了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了设计、施工方便,模数化的构件尺寸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下一阶段的设计中应采用模数化跨度,便于预制构件的选取和应用。


3、项目社会效益明显促进项目可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发展装配式集成房产业,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加快装配式集成房开发,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通过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工业化代替传统手工湿作业,即能确保部品部件质量,提高施工精度,大幅减少建筑质量通病,又能减少事故隐患,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提高施工安全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综合施工周期25%-30%。现场施工与工厂生产相比,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形成新兴产业,促进建筑业与工业制造产业及信息产业、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对发展新经济、新动能、拉动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兰州地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建筑综合质量和性能、推进兰州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必要而且是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章 项目市场分析


2.1 装配式建筑行业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造模式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把传统建造方式中大量的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装配式建造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三种: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


1、装配式建造模式优势明显,建筑工业化改革方向确立


传统现浇建筑模式的设计、生产、施工相互脱节,以单一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是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模式则是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装配式建造模式在质量、效率、环保、建筑多样性等方面较传统建筑方式有明显的优势,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工业化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


表2-1:配式建造模式与传统建筑方式比较


2、与成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建筑工业化率将快速提升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工程师John Alexander Brodie提出的装配式公寓的设想,但他的想法并没有被太多人接受。直至二战后,装配式建筑才随着英国、法国等战争重灾区的大力推广迎来高峰。


当前,日本、美国、瑞典等国的建筑工业化率在都在70%-80%,而我国建筑工业化率仅有5%。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业仍处在非常低的工业化水平。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不到60%,相比美国和英国的80%、日本的 90%尚有较大空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发展的大趋势,建筑业仍将是最为受益的行业之一,而建筑工业化率也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得到快速的提升。


图2-1: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率比较

图2-2:各国城镇化水平比较


3、顶层设计完善,地方细则落地


从2013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开始,国家密集颁布关于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在发展规划、标准体系、产业链管理、工程质量等多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正式将推广装配式建筑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意见》强调我国须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生产基地;加快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 30%。


图2-3:2016年-2017年3月关于建筑工业化的国家政策解读


2017年3月,住建部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图2-4:到2020年各地区装配式建筑规划占比


各地政府紧跟国家步伐,陆续颁发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文件。据不完全统计,地级市以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就装配式建筑发布的政策文件超过100份。当前时点国家顶层设计完善,地方细则落地。预计未来十年装配式建筑将借政策东风获得高速发展。


4、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成本快速攀升


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模式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过去数十年,现浇混凝土式的建筑模式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广泛发展。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这一模式将难以为继。


从我国农民工增速从2011年开始下滑,劳动人口在2013年见顶后下降。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2亿人,同比增长1.5%,增速由2013年的 4.4%下降到 1.5%;16-60周岁劳动人口在2013年见顶后开始下降,2016年全国劳动人口数量9.0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下滑至65.6%。


农民工年龄不断提高,年轻农民工占比越来越低,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2016年农民工平均年龄39岁,比2015年提高0.4岁;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53.9%,较2015年降低1.3pcts,而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较2015年+1.3pcts至19.2%。而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在逐步下降,2016年占比19.7%,较2015年下降1.4pcts。


表2-2:农民工年龄构成(%)


建筑业劳动力成本在快速攀升。2019-2016年建筑行业私营企业工资的CAGR为12.3%,非私营企业为11.6%,显著高于同期高于GDP增速。由于传统建筑施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竞争较为充分,人工成本的提高将进一步压缩行业有限的利润空间。


图2-5:我国建筑行业工资水平增长较快


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将大大缩减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劣势。装配式建筑是一种集约生产方式,产业链高度机械化,劳动力大幅减少。如年产能120万平方米的叠合楼板专业工厂的生产线上不到10个工人,而传统的手工作业生产相同数量楼板需要200多个工人;一栋30层的建筑,使用装配式建造模式只需要12个工人工作180天,与传统施工相比功效至少快30%。


5、规模生产叠加劳动力成本攀升,未来装配式造价有望低于传统模式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已接近传统现浇模式。从住建部最新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来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低层住宅建造成本约为2150元/m2,高层住宅2420元/m2;装配式钢结构高层住宅建造单价约为2776元/m2。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测算,现浇混凝土房屋建造成本约为2000元/m2。从造价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成本已经接近传统现浇模式。


装配式建造模式的成本增量主要来源于预制构件。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例,根据对某公租房项目的测算,装配式建造模式的增量成本约为695元/m2。在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等方面,装配式有明显优势,但预制混凝土构件导致的单价差达1435元/m2。


预制构件的成本可分为变动成本和规模化生产可降低的成本。前者包括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费用,占比约42%;后者主要包括模具、人工费、管理费等通过规模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的成本,占比约58%。


当前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化优势尚未体现,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当前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化优势尚未体现,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成本将会大幅下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对某项目的测算,专门为一栋楼生产构件,出厂价格3344元/m3;而为较大规模的项目供应高标准化程度的构件,出厂价格可降低至2563元/m3,两者差额达780元/m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年产能15万立方米的生产线负荷为18%时,预制构件平均售价为3200元/m3方可达到盈利,而当实现80%产能时,预制构件的盈亏平衡均价仅1640元/m3。


规模化生产叠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加速提高装配式建造模式的经济性。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预制构件产量越来越大,标准化率大幅提升,生产企业内部资源发挥充分的效用,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叠加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装配式建造模式成本将快速下降,数年内有望低于传统现浇建筑模式。


2.2 2018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2.1 装配式建筑在能耗和废弃物生产量上较传统建筑有明显优势


装配式建筑是指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并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因为具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特点,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与传统建筑相比,从设计、加工、安装、装修都更加强调标准化、模块化,因此效率更高。


从能源消耗角度来看,第一,场内运输方面,电耗差异最主要来源为运输工程的塔吊使用。预制装配式住宅多是大型构件吊装,而现浇住宅是将钢筋、混凝土等各类材料分多次吊装,现浇住宅塔吊用电量偏多。第二,在装修工程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预制外墙采用夹心保温,不需要使用电动吊篮。第三,现浇住宅木模板使用量大,加工能耗增加。


第四,混凝土工程中预制装配式住宅混凝土消耗量较大,空压机振捣器工作量较大,耗电量增加。所以,现浇住宅比预制装配住宅耗电量增加较大。


从油耗和煤耗方面看,现浇住宅混凝土浇筑使用泵车进行垂直向上浇筑,需要消耗大量柴油。而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吊装主要是消耗电能。预制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蒸汽养护中锅炉运行消耗煤,现浇住宅采用自来水养护,不消耗煤。


重点针对碳排放,将现浇住宅和预制装配式住宅单位面积物资能源消耗,统一折算为碳排放指标。


表2-3:碳排放数据表


2.2.2 装配式建筑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6年在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30%。


而根据住建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到 2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 40%以上。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比率3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 50%以上。


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大约在 3%-5%,2015年,我国房屋建筑业产值约为11.6万亿,如果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比例要到20%,则装配式建筑产值将超过2.3万亿(不考虑行业增长),增涨约300%。


2.3 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2.3.1 推广方式


1、广告方式:公司将选择有实力的广告策划公司,对项目产品进行新颖、细致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充分了解项目产品的优势,并使之加深印象。


2、营销网络: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保证客户购买的商品质量,建立24小时客户服务系统,随时为客户解答商品问题,达到客户购买无忧的标准。


3、业务员推广:公司将专门选取对产品充分了解、业务操作熟练、专业扎实,并具有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员组成业务推广小组,在部门领导的指导及安排下,对公司产品进行有效的业务推广,让公司产品能够逐步的深入大众。


4、政府与公共关系推销:公司将会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合作,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团体对产品认可的基础上,借助他们的渠道来推广公司产品,使产品能够被社会大众快速认知。


5、网络营销:公司将会采取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真实、可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的营销网站,将公司发展、产品、相关知识、新闻等展现给广大消费者,并将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营销规模。


2.3.2 推广措施


1、高标准的建立企业、高标准的管理企业、高标准的质量追求,使企业提前具备国家优秀企业的标准。


2、设置营销专项资金,加强技术引导和技术支持力度,做好宣传服务,维护好现有用户,通过技术交流推广会、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开发新的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做自己的品牌。


3、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市场。加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及开拓新的市场,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建立客户管理体系,实施客户精细化管理,强化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保证客户满意度达95%以上。


5、探索与建立新的营销机制,探索多模式营销方式,引导客户开展多种形势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与公司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6、培训专职营销人员,完善营销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鼓励优秀营销人员拉开收入差距。


7、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培养“懂技术、擅营销、融客户”的营销人才。


略……

上一篇 : 干混砂浆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可研报告(案例)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站长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见网站底部。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